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變與不變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欽進。
點閱率:663
字型大小:

2010第三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有幸參與,親炙大師風采,備感殊榮。
事實上,對於類似的學術研討會,我通常是敬謝不敏的,主要是自認知識水平有限,大堆頭的學術語彙著實在無福消受,至多也僅挑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瀏覽一下,平白辜負了大師們的一番心意。然此回的研討會,初覽研討主題時,便驚豔於其納入了影音紀錄、地景雕塑,以及社區營造這樣的主題,一時間倒訝於學術研討會也可以如此的平易近人嗎?相對的,另有一慮,這樣能算是嚴謹的學術研討會嗎?
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有云:「人各有好尚,蘭茞蓀蕙之芳,眾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世養萬物,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要滿足集體的好惡,不是不可能,就是很困難。所以民主政治發明了「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行事原則,只要大夥還能按著道理走,總能相安無事。就如學術研討會之流,在學術殿堂上發表、名紳仕族參與皆曰理所當然,但豈就完全斷絕了深入窮鄉僻壤、接觸鄉野村夫的可能性?
或是生性使然,楊春森先生的「金門傳統聚落景觀、雕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許麗芳女士的「珍愛金門-以紀錄片《我的金門婆婆》談金門影像行銷與傳播」兩篇最令我印象深刻。
楊春森先生,金沙官嶼人,三十出頭歲,卻有著傲人的人生閱歷與美學背景;許麗芳女士,彰化鹿港人,十五年前成了金門媳婦,所以有了機會以紀錄片的形式側寫她那傳統勤奮的金門婆婆。這兩篇論文的發表面看來有著天差地別,更分別訴求現代美學與傳統思維,但實則都直指一個中心概念──變與不變。
楊春森先生用了很長的篇幅舉例世界各國成功的地景雕塑,卻不忘金門傳統美學的豐富性,他的結語是,與其關心要做什麼,不如思考一下,如果什麼都不做呢?許麗芳女士著墨於對金門傳統女性的行為紀錄,卻隱喻著一些不得不變的軌跡及意圖。再觀察此回研討會展現的多元面貌,便不難理解到承辦單位的用心良苦;當下的金門,亦正面臨著變與不變的抉擇:水泥化的金門還是金門嗎?勤奮刻苦的金門又何去何從?
網路上流傳一則笑話。一位成功人士鼓勵悠閒的漁夫,應該用現代商業的手法及企業化的經營來建構他的事業,獲取最大的事業利益。漁夫反問,「成為富翁以後呢?」「那你就可以每天悠閒的釣魚,做你想做的事了。」
努力是為了什麼?反覆的自問、反省或能解答部分疑惑,卻解決不了變或不變的問題。當下我們應該關注的或是如何激起鄉親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以共識決來解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場研討會改變不了什麼,能思慮一下變與不變的結果,也是不錯的收穫。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