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金門學學術研討會之後
本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志強有幸參與其中的部分工作,並且在與會人員的熱情參與以及諸多學會友人的協助下,讓本屆研討會得以順利而圓滿的完成。一場看似簡單而短暫的研討會,其實背後工作的枝節複雜恐非外人所能感受的。單單就本屆學術研討會的議程安排就是一項經過精心策劃與不斷聯絡後的總結。關於本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的議程安排絕非偶然或是隨意填補,故請容我在會議之後花些文字篇幅說明之。
本屆大會邀請了陳其南教授作為開幕式的專題演講人,除了是慣例之外也是為了讓與會學員快速融入研討會氛圍之中。緊接著的五場論文發表則各有其意涵:從承襲以往的文化主題,居中轉折至創意產業,最後才在社區營造之中表現了金門實際的生活文化。楊肅獻教授則是以「金門史的書寫」,總結了兩天的研討會議程。並且在大會告一段落後,馬上以座談會的形式讓與會學員參與發表己見,作為本次研討會的檢視。
本次研討會的第一場由承辦的金門學研討會理事長開場,闡述了金門先民的往來金門和廈門的遷移。接著是家住烈嶼的洪曉聰以烈嶼為例,論述了金門傳統聚落的形成。最後由陳慶元院長說明因為兩岸政治分治的現實,造成金門鄉親滯留福建的狀況。整場論文發表緊扣金門先民在金門以及附近的地理分布脈絡,並且透過負責評論的專家激盪出更多內容與可能性。
第二場則是以宗族鄉誼為主題,闡述金門以往的先民如何的在遷移之後讓金門的氏族在各地開枝散葉。來自澎湖的呂祝義以「我從金門來:澎湖東衛呂氏源流暨族譜之研究」開啟了本場的論文發表,緊接著則是楊詩傳詳細的說明了開台進士鄭用錫的家族脈絡,最後則是由地區的許志仁老師詳述了發生在清代初期的遷界事件,老師以其獨到的研究精闢的闡述該事件對於金門氏族發展的影響。
第三場的移民變遷則是由黃子娟課長說明旅居新加坡的金門人是如何在該地落地生根,並且由來自新加坡的台灣師範大學吳龍雲老師以新加坡人的理解來評論該篇論文,兩人的對話讓學員更能深刻理解移民他鄉的鄉親生活。緊接著是由現居台北的金門女兒許美玉老師針對旅居中和地區的金門婦女生活進行研究,蓋因金門人在台灣的居住情形以中、永和兩市為最;最後則是地區才俊陳書文課長對於自己世居的夏興村之變遷進行了論述。
第四、五場則進入了金門現代及未來的發展,由高雄師範大學副校長吳連賞教授擘劃了金門產業發展的未來以及點出過去乃至當前金門產業發展。接著,由當年客居金門的退伍軍人吳一萍課長,以百萬退伍軍人為對象的發展專屬的觀光服務。翁朝安則分別在第四場及第五場,以實際的案例說明產業及社區的發展。其中,最令在場學員驚艷與引起最多回響的莫過於出生官澳的旅台藝術家楊春森的國際經驗,提供了金門形塑未來映像的建言,和金門媳婦許麗芳則以「我的金門婆婆」影片,告訴了我們真正的樂活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遭。
總結兩天的議程,許多不盡之處或有,但是卻也開啟了諸多的先例,對金門學的發展以及對地區社團而言,不啻是一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