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被遺忘的歲月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789
字型大小:

轉眼之間,自1992年11月7日金馬解除戰地政務起,已經歷18個年頭。18年,足以讓年輕世代不知道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18年,亦可讓走過戰地生活的人們將往事逐漸淡出記憶。尤其是近年來兩岸關係的改變,談論昔日戰地生活似乎是「政治不正確」之事,好像這樣就會為和緩的兩岸關係增添不必要的麻煩;加上我們缺乏歷史反省的勇氣及轉型正義的平反,執政的國民黨未能以官方的立場正式紀念,地方政府也不經意地忽視。11月7日淪為一個尋常的日子,只有少數人還記得它。
或許,在政治體制上金門早已邁入「戰地之後」,但若從社會心理、文化思維來檢視,恐怕還未真正的「去戰地」,公民力量薄弱即為一例。甚至,關於戰地社會歷史的批判性研究才起步不久,檔案保存亦不盡理想,軍事營區的保存與再利用多半成為嘉年華式的觀光消費。這些現實使得我們缺乏討論、建構「後戰地論述」的自主觀點,也無從評價戰爭歷史遺留給我們的遺產。而我始終認為,一個遺忘歷史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失去未來的社會。
事實上,20世紀中葉以降的金馬戰地歷史並非孤立的事件,相反地,它是東亞冷戰結構的核心,與南北韓的板門店、琉球(日本沖繩)同等重要。它們共同的問題是面對相似的國際政治背景,以及遭逢國族主義、軍事政權對於地方社會的教化與動員。此外,20世紀90年代迄今,同樣地面對冷戰局勢的變遷、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的新想像、認同的糾葛與矛盾、戰役史蹟的保存等「後戰地」社會的新課題。因此,當我們重思金門現代史之際,通過一種世界史的視野、跨區域的比較是不可或缺的路徑;唯有如此,歷史和解與未來和平才會有真正的基礎。
另一方面,建立一種不同於官方(或軍方)史觀的論述極為重要。簡單地說,以民間社會為主體,考察冷戰國際政治、區域爭議及國家政策如何治理、改造或干預地方,進而產生何種影響;以及,民間社會如何進行各種抵抗、爭取權利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課題。而在目前檔案闕如的情況下,進行地方人士(包括婦女)、老兵等口述歷史採訪,更需要獲得政府長期支持,並與時間賽跑。
法國諾曼第地區歷經1944年6月6日D Day的戰火,當地最大的城市剛城(Caen)幾乎成為廢墟。戰後,剛城興建一座和平博物館以憑弔、反省二次大戰的歷史。這座博物館的歷史論述並非特別強調英、美、加等盟軍如何戰勝納粹德國的英勇事蹟,反而以人類「邁向自由之路」(The path to freedom)所付出的慘痛代價為主軸,藉由普世價值的追求反思戰爭之殘酷。最後一個展區更是介紹歷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貢獻,以此提醒人們世界上仍存在許多不公不義的制度。剛城的和平博物館及諾曼第海岸二十餘座現地博物館,吸引了許多遊客前去參訪。這種建立在幽暗歷史(dark history)反省後的幽暗觀光(dark history)的文化產業,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重思被遺忘的歲月,並非為了批判某些政黨或個人,它是金門重新認識自己的必經過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