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行思金門文資保護
本月中旬有幸隨著陳教授所帶領的文化訪問團訪問廣東湛江,這個只在中學地理課本上讀過的城市,比筆者想像中還要繁榮和美麗,不過令筆者比較驚訝的是大陸的文化資產保護,不但能充分結合觀光需求,更能體現於社會之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值得金門人參考借鏡。
湛江市下轄的吳川市梅菉鎮,被譽為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其中「吳川飄色」更被廣東省指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台灣的無形文化資產),所謂飄色,與金門「迎城隍」時所見的「蜈蚣座」,其實大同小異,只不過兩者所乘坐的架子不同,飄色架高,而架子又巧妙被飾演者以衣物遮蓋,因此行進時,可見飾演者彷彿凌空蹈虛,迎風飄舞的景象,蔚為奇觀。每年元宵節時,梅菉鎮會組成三、四千人遊藝隊,各執彩旗、儀仗、宮燈、八寶、羅傘、花籃、魚燈,簇擁著數十板飄色,並穿插有醒獅、貔貅疊羅漢、陶鼓舞、燕獅舞、吹十番、舞藝隊,及各色彩車等,鑼鼓喧天,好不熱鬧,白天欣賞遊藝,晚上則另有花橋、花塔、泥塑可看,目前梅菉鎮已成為廣東省民參與元宵遊藝活動的重要窗口,對於增加觀光收入,改善居民生活,顯有貢獻。
雷州則是湛江另一個下轄城市,其方言為雷州話,所謂雷州話其實是以閩南話為主體,夾雜了部份北京話、客家話所形成的一種方言,而雷劇就是以雷州話為基本唱腔的一種戲曲,扮相與身段均與平劇相似,演出內容大多是中國古典小說,如:白蛇傳、水滸傳裡的故事,偶爾也穿插些現代故事,由於其用語是以閩南話為主,再加上有字幕可比對,所以我們這些來自閩南地區的訪問團成員,自能了解所演劇情而不覺枯燥,不過當地居民似乎對這種戲曲也十分喜歡,在戲院演出時,座位居然也坐了八、九成滿,在今天這個卡拉OK盛行的年代,雷劇能有如此觀眾,實在難得。
看過這些藝文活動,不禁讓筆者聯想起金門文化資產的保護問題,同行中恰好有位林教授,他是文建會文化資產的中央審議委員,筆者因而向他請教,據他表示,金門是台澎金馬25個縣市中,唯一未登錄文化資產的縣市,文建會曾多次要求金門登錄未果,文建會最希望金門登錄的文化資產項目是:風獅爺、迎城隍及南管,文化資產登錄後,不但可獲得文建會的經費補助,還可配合其他文化資產,作整體的國際行銷,大有利於觀光產業的開拓,例如林教授這次就應當地政府邀請演講,介紹台灣的民俗文化活動,演講中就不見介紹金門的迎城隍活動,不僅如此,金門文化資產未登錄的結果,將使得這些文化資產無法獲得國家制度的保護,可能因而導致文化資產的質變、損毀、甚至滅絕,後果不可謂不嚴重,金門人要深思。
筆者不願揣測金門拒絕向文建會登錄文化資產的目的為何,不過既然其他24縣市都登錄了,顯見登錄確是有助於文化資產的保護,潮流所至,風從影行,金門人不需要去和潮流對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