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商品拜物教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1,275
字型大小:

馬克斯在《資本論》(Capital)巨著第一章〈商品〉中,以宗教來比喻商品拜物。其實,物本身不具魅力,拜物意味人類特定的活動賦予了物力量,例如金錢的價值來自於金融系統運作的結果,簡言之,拜物教只有在把物品融入一個意義系統時才會發生,在其中物品被賦予了象徵和想像的意義,鑽石只有在象徵高貴時,對鑽石的拜物(Fetish)才於焉形成。
馬克斯以「神學的精細」(theological niceties)來說明拜物教之下的商品,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獨立前為南斯拉夫聯邦之一員)籍學者齊切克(Slavoj Zizek)解釋這句話說:「商品不僅是社會關係的具體化,更帶有神奇與宗教的力量。」也有學者從拉康(Jacques Lacan)心理學來闡釋,認為商品拜物是人的性驅力不斷尋找那失落的迷戀之物,商品是迷戀之物的代替品,拜物的心理賦予了商品一種崇高的氛圍。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則認為對商品的迷戀在於人將商品變成一種符碼,將商品象徵化,商品因之被賦予了一種幻象(illusion)。布希亞在《物體系》一書中羅列了人對物的諸種迷戀,也證實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商品拜物。
馬克斯在〈經濟與哲學手稿〉(亦名〈巴黎手稿〉)中追溯商品拜物之源頭,指出人類是具有激情之生物,這一根本力量使人奮不顧身去追求欲得之物。又在《政治經濟的批判》一書中指出在資產階級的生產體系中,財富做為一種拜物形式必需具體化於物質上,這種具體化過程就是拜物教的形成。社會學者因之將購物商場比擬成教堂或神廟,商場挑高的屋頂、開敞的空間和教堂並無二致,商場宏偉建築所展示的精品宛如教堂的聖器讓人敬畏,人潮趕赴購物中心則無異教徒的朝聖之旅,例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他研究波特萊爾的著作中就指出,都市的漫遊者只有在商品中才能找到宗教般的幸福感,忘卻現實生活的羞辱,流行則是拜物教者的朝拜儀式。
女性主義則把商品拜物解釋成女性的自戀,女人被商品吸引誘因是「女人與商品互相誇耀自己的影像。」商品櫥窗讓女人看到她欲求的商品,也反射她自己的身影。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