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特殊記憶的除夕
除夕,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華人社會有辭歲的習俗,因此除夕又稱大年夜,閩南則稱為「過年」或「年兜」。農曆十二月如為小月時,有二十九日,在金門習稱為「二九暝」;逢大月為三十日時,則稱為年三十、大年三十或三十暝。俗語說:「年兜尾,新年頭。」在傳統農業社會是受到相當重視的日子,於今亦然。吃年夜飯是這一天活動的重頭戲,一家人圍爐共享天倫,象徵團圓和諧,來年興旺。因此,除夕圍爐是年終的大事,無怪乎每到農曆春節,台金航線一票難求!
第一次不能和家人圍爐吃年夜飯的除夕夜,是民國六十二年初的那個春節,部隊駐守在成功漁港一線的海防。那個年代特別強調「以軍作家」,尤其外島地區,每逢年節,為防共軍蠢動危及國家安全,而影響到平民百姓的歡樂氣氛,部隊必定提升戰備層級,軍政主官管全部留守待命,還得為官兵們籌辦節慶的各項活動。基於軍人保國衛民的職責,過年過節這種無法和家人團聚的艱苦與心酸,還得強顏面對所屬,不是過來人,怎知其中甘苦?
春節,部隊得連加幾天菜。除夕和大年初一的菜色更不能含糊,每餐的計畫菜單都得細心審查、調配。那年,初任少尉幹事,並代理輔導長職務,監辦伙食,責無旁貸,過年的採買更必須親自督導,營部的採買車凌晨四時從夏興山上下來,沿途接各連採買人員到金城的菜市場採購。那年代,很多店家都聘有年輕漂亮的姑娘當店員,以利招攬生意,當時「賣菜西施」、「豆腐西施」、「雜貨之花」…
稱號不一而足,她們對金門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容被遺忘的貢獻。如今,駐軍已剩數千之眾,國軍本身有副食供應制度,這種每日凌晨四時許,軍中採買車趕市集的壯盛場面已不復見。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民國六十年代,金門駐軍號稱十萬有餘,戰鬥部隊幾乎每個單位都超編(一個連隊二、三十人不等),因此,如何讓這些離鄉背井的官兵們過個快樂又平安的年,當主官(管)的不但傷透腦筋,而且又繃緊神經,一方面要鞏固防務,一方面要讓弟兄們吃的好、玩的好、睡的好,讓他們體驗軍中過年特殊的歡樂氣氛。要做的面面俱到也是一大考驗,必須有周詳的計畫,按部就班去執行,否則,可能一個環節的疏忽,就造成令人遺憾的事故。當年,就帶過一個刺龍刺鳳的刑滿回役兵,退伍已生效,兩個航次都沒登上船回台灣(那時是常態),因此心生疑懼,認為是不是等著回台灣送去流氓管訓,除夕餐會時,藉著幾分酒意跟我說,他準備「跑路」(逃亡),這一夜,只好陪著他談心,徹夜未眠,這是別開生面的一次「守歲」經驗。
過年,當社會上充滿歡樂聲,家家戶戶慶團圓的時刻,有一群人,他們在山之巔、在水之涯,在陸地、在空中、在海上,正執行著保衛國家安全、維護社會安定的任務,他們的名字叫做「軍人」,今逢除夕,得向他們說一聲: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