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座島﹑一群人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755
字型大小:

隔著南中國海,金門與新加坡這兩座島嶼,遙遙相望。然而鄉情,把兩座島、一群人緊緊聯繫在一起。
1992年以來,我從一開始關注金門的傳統聚落及民居建築的文化資產價值及其保存方式,逐漸擴及僑鄉研究領域,嘗試運用歷史學、文化人類學、人文地理學、建築學的多重角度討論近代閩粵僑鄉的時空變遷,以此進一步理解西方殖民文化如何被華人接納及轉化的動態歷史。2000年我完成了以閩粵僑鄉洋樓為主題的博士論文。在這個階段性的成果中,我理解了華僑及其會館的歷史角色。華僑藉由僑匯、書信、編修族譜、返鄉祭祖探親等網絡,以及修建祠廟、祖墳、宏偉宅第等物質文化的再現,跨越了地理的界限,同時「存在」於僑居地與僑鄉社會。而華僑們所組織的鄉團、公司(kongxi)或會館,正是一種血緣、地緣與業緣認同為主的公共領域,亦同時成為推動僑居地的華人社會與僑鄉社會變遷的關鍵力量。
2001年來金定居、工作後,2005年我決定將其中一個研究重心轉向海外鄉團、會館的研究,並優先從昔日英屬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等)開始─這個金門人出洋最多、最主要的地區,探討其社會組織如何從廟宇信仰、鄉情聯誼中心逐步轉變處理世俗性事務、具現代社團功能與意義的一種網絡,並考察這些組織與僑鄉的關係。將這些田野調查的成果整理出來,我於2007年出版了《海外金門會館調查實錄:馬來西亞篇》一書。
2007年我進一步聚焦於新加坡金門人社群的研究。在金門縣文化局研究經費的支持下,當年夏天,我與9位閩南文化研究所、建築系學生(這些一起工作的夥伴有:許嘉勇、許燕學、黃子娟、周妙真、蔡惠欣、王靜怡、張育滋、李旻桓、王仕勳)赴新加坡進行田野調查、口述訪談與文獻收集。幸運地得到各鄉團的鼎力協助與熱情招呼。之後我個人至少還有4次的實地訪查,逐漸使我勾勒出完整的圖像。從他們的回憶中,我讀到了屬於金門與新加坡共同的近代歷史。這些具體的史實,收錄於2010年由文化局所出版的《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社團》。通過這樣的基礎研究,我相信金門人宗鄉會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將會是新加坡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將為華族文化帶來更豐厚、更創新的文化傳統。
星洲浯民一書受到許多人的協助。海底工到駁運公司老闆的洪天送僑領,半個世紀以來,熱心公益,襄助各種鄉團與金門的公共事務,尤其他雖年逾八十,但情感細膩、記憶力佳,是一部新加坡金門人歷史的活字典。當時金門會館文教部的寒川、常任秘書郭秋裕、浯江公會常任秘書陳瑞好等,在我多次前去叨擾的過程,不計繁瑣,提供大大小小的協助。寫作後期,文教部的楊素美經常與我以電子郵件聯繫,協助校對稿件、更新資料與提供照片。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學碩士、現負笈英國攻讀博士的張家傑,為我們進行24個鄉團的先期聯絡,並安頓一群來自金門的師生的住宿、餐食等生活細節,同時領著我們到國大圖書館等地收集資料與查閱地圖,安排舯舡登上龜嶼實地訪查等。這些點點滴滴,迄今仍歷歷在目、感念在心。
謹於這篇短文向曾經幫助過我的人,表達由衷的謝意;同時,也期待有更多的人投入僑鄉研究的行列,壯大這個領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