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書目隨札
在我們這個國度裡,圖書出版似乎是一件勞心費力的工作,更是一件不易顯功露跡的工作,是以在世俗眼光中,這工作絕非是一般人的第一志願。可是,我卻與這個工作結緣了二十年。在這二十年裡,我經手的文字已經多到數不清楚了,合作過的人也記不勝記。在經驗記憶中,好像沒有遇到有什麼重大困難的工作,及屆近來編纂了一部圖書目錄後,我又有了全新的體驗。
初始,我小看了「書目」這種類型的工作書,以為只要將資料蒐集齊全了,隨手羅列,就差不多可以大功告成了。沒想到蒐集資料這本身,就是一件大工程!須知要達到能夠編列書目的圖書數量,必定要達到起碼「可觀」的程度,而且積累的年份也非三朝兩夕的日月,所以要是沒有第一流的管理功夫,要在茫茫書海中,長流的時光裡,將所有資料一網打盡,蒐羅齊全,可就是一項知易行難的工作。而我就迷陷在這個知易行難的起始工作中,資料怎麼蒐羅,就怎麼覺得有漏洞,是以一再易稿,總是覺得不夠愜意,而時間也就愈拖愈長,士氣也就愈來愈低,愈發覺得這工作纏人,信心也就愈發不足。
再者,編纂書目,一定要有「比觀聚類」的能力,這種能力卻是建立在通曉「全才」的知識修為上,以及綜攬各流各派學脈淵源的基礎上。可是依現代學校的養成教育,要達到這種能力,應該不太容易吧!我剛巧也是在這種養成教育中學習,面對浩瀚的資料數目,如何羅列?如何排適?都是十分令人費心思量,想來想去總是不得要領,歸根究底還就是學底不足,不過工作還是要完成,不得已也只好硬著頭皮,比觀聚類,爬理梳整。到頭來,還是覺得心虛,直感到羞於將自己董正的結果,拿來面世,問正於讀者。
再來,整理好類目,還要對所編的作品交心,瞭透作品撰著的本心,這樣才能夠「發凡起例」,對讀者交代我編各類的來龍去脈,前已信心不足,又羞於面世問正,這時要能夠還說服自己,又要對讀者交代,心如油煎,難以起例發凡,逐盡說明。所幸笨功夫還是有的,我一本一本的看,又一類一類的想,最終還是築架體例,羅列成形。雖不盡如意,但也算是用功的產物,差可告慰。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相當特別的經驗,當這部書目脫稿後,我方才赫然發現,這段彎曲的編輯過程,對自己編務經驗的成長,是相當可貴的。而面對案頭堆累的著作,以及書目中呈現出的景象,又不得不對文化局前輩的努力,感到佩服,沒有他們過去幾年「築壩攬蓄」的精神,一道又一道,將金門正要消失,或即將消失,甚至已經消失的文化,用圖籍一一再現人世,豈有這部書目的問世,而欲將這部書目當成「申遺」的附件,似宜可行,因為這些成果,就是我們幾代人積累的身影,而這身影充分展現了我們浯島的文化特質,欲以質正各方,可無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