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英雄與英雄崇拜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948
字型大小:

心理學家榮格在其《尚未發現的自我》一書中認為英雄人物是一種原型,從遠古以來就已存在,古今中外無所不在的英雄神話經常展現這樣的圖像:一個生來具有神性的強者征服邪惡和各種敵人,使百姓免於毀滅,於是眾人以詩文或神聖的儀式來崇拜英雄人物,在崇拜儀式中群眾產生一種神祕的感情使得他們和英雄人物認同了。榮格的學生韓德森(Joseph L. Henderson)在榮格主編的《人及其象徵》一書中將榮格的英雄原型應用在心理學上,認為英雄神話是個人自我意識的發展,個人在自我追尋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有所長亦有所短。他並以北美洲溫拿巴戈(Winnebago)印地安人的傳說為例,說明英雄人物的強項與弱點;印地安人相信傳說中的孿生英雄是太陽之子,在母親子宮中原為一體,出生後被迫分離,在孿生的兩人身上可看到人性的兩面,一者安靜溫和,是人性中內向的部份,另一人則精力充沛而叛逆十足,是人性中外向及成就事功能力的象徵。
法國宗教學者埃利亞德(Mircea Eliade)在其《神話、夢與神秘》一書中認為各種英雄人物對成長中年輕人的啟蒙都極為重要,他認為唐璜式的大眾情人、戰爭英雄、歷經苦難的情侶、憂鬱的詩人等等模範人物都有其神話傳統,表現出神話英雄的行為。後榮格心理學派的皮爾森(Carol S. Pearson)在《內在英雄》一書中將自我的追尋視為六種內在英雄的原型,即天真者、孤兒、流浪者、鬥士、殉道者、魔法師,而我們每個人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多少都會由天真者逐漸成長為魔法師。
其實英雄與英雄崇拜的情結並非榮格或神話學者如坎伯(Joseph Campbell)的《千面英雄》等書所首倡,十九世紀英國文人卡萊爾(Thomas Carlyle)在其《英雄與英雄崇拜》一書中就宣稱:記載人類在這世界上成就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那些英雄偉人事業的歷史,卡萊爾將英雄人物分為六類:做為神明的、先知的、詩人的、教士的、文人的、帝王的英雄。我認為卡萊爾的六類英雄已開啟了近代心理學上英雄原型的先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