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正的學問
上個月底台灣社會被突如其來的塑化劑風暴襲擊,食品業陷入了一片哀鴻之中,在每日慌亂的新聞報導中,一則不起眼的小消息:「中山大學推出了三秒鐘快速偵測塑化劑的裝置」。這項技術令人讚嘆,而本人負責了整個計畫的開發。雖然整個系統還稱不上完善,甚至尚未商品化以及獲得國家的各項認證。但看到自己一手所設計打造的儀器竟得派上用場,對於過去不眠不休的工作團隊來說,也算是一種肯定。
就一年半前本人即銜命和廠商取得合作,展開了這項研究計畫。當時所設定的目標是開出快速而機動性的化學檢測儀器,並且針對醫學、毒品以及食品安全作為偵測的標地。正巧就在塑化劑爆發的前幾周,進行了塑膠產品中塑化劑的檢驗測試,卻在告一段後即面臨了這次的挑戰。
研究計畫的推展漫長且磨人!一開始在沒有後援之下,完成了第一代系統的開發,證實其可行後才陸續有其他夥伴投入。這套系統從找尋適當的平台、載體的設計、至工廠製造等,一點一滴的將自己過去的所學拿出來運用。系統中危險性最高的莫過於電力系統的設計與組裝,必竟不是我這個化學人的專長。一個兼具穩定與安全的電力系統,才確保一台近千萬儀器的正常操作。整套系統裡最具挑戰戰性的卻是避振系統,仔細的理論計算、找方法、反覆的組裝及測試,這是目前這各領域當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未來將這套系統設計到商旅車上又將是一番大考驗。
計畫研發當中的細節多如牛毛卻也急躁不得,也因此常常惹來指導教授的不滿與責難。但必竟遇到困難,就想盡辦法克服它們吧!經過這個計畫的實現,我深深的體悟到:真正的學問,其實就在每項細節的挑戰當中。每個困難點的出現,不是為了考驗自己,而是讓自己有了學習以及重組自我能力的機會。回想當初,為了一個螺絲孔的位置、深度以及螺牙都得細細推敲。為了一條電線的粗細、鋼骨的尺寸及材料,曾經跑遍高雄的幾個工業區。在旁人看來或許太過多慮了,但往往就是當下一時的輕忽,結果惹來後續無法收拾的錯誤,然後再花更大的代價修正它。
回想過去自己的求學過程,有多次建造科學儀器的機會。每一次遇到時都是難以言喻的折騰,但過程卻也充滿了自我挑戰的滿足感。每日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來自於「難題」本身,對每個難題自己並不知道怎麼解決?何時才能通過考驗?但最終總是能熬過來。筆者深感:知識的追求不等同於「學、問」的堆砌。真正的學問不是侷限在書本、網路以及口頭上可以表達的隻字片語。有時候,只需要一杯純靜的開水,也能激盪出人生的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