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及大學生的建議
近日聯合報刊載考試院關院長機要桂宏誠先生在某科大兼課,對現代大學生的感嘆:面對期末考,縱使老師放水到:給考試題目,附贈答案,也准帶電腦或手機(查答案)的程度;學生也不願抱佛腳,一樣不領情,找各種理由不參加現場考試,卻要求補考。其中這些投機學生的心態就是吃定老師不敢當學生、吃定學校不容許老師當學生,這是近二十年來,盲目拓展大學院校的必然結果。
連考7、8分都可以上大學,其後面就是各大學在面臨學生來源愈來愈少的殺戮戰場,在生存大於一切的前提下,教育主管單位與學校及學生無不上下交相利,有些國立大學或財務穩健的私立大學為了跳脫這種日趨優劣兩極化M型的學生來源,無不用心拉高設立許多高額度的獎學金來吸納成績優秀的學生,這種作法與補習班沒有兩樣:以極少部分優秀的學生來打廣告,卻吸納更多成績不佳的學生來補償,這種學校只是做短線炒作,欠缺宏偉的教育理想性。
以現在嚴苛的就業市場來看待高等教育問題,其實是不公允的,因為高等教育不等於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目的其實只是教育一個成熟、理性而能有獨立判斷的公民。有了這些高等教育的價值判準,相信一位大學生即使是從事所謂「學非所用」的去開計程車或門房工作,只要能有如同嚴長壽先生一般的自信、學習與專業,又有何不可?
問題是出現在大都是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現在每天都產生4個以上的博士,這些博士如果不能如願就業,大都只能依教育部暫行的「博士後研究」每個月領教育部約4萬元的救濟金,二年後再找不到工作那是你博士的事。難怪嚴長壽先生近日對高等教育多所責難,光是盲目地製造博士人數與頭銜,而不具體從社會需求去體驗及學習成長,對國家社會與家庭都是災難與遺憾。
大學生是不是要讀書?有無能力讀書?是否光讀高普考或職業證照的書才算讀書?那是看個人的志願與能量,其中無是非對錯問題。但前提還是得讀書,否則不但找不到好的工作,更會抱怨;如果找到不一定符合理想的工作卻不抱怨,這非易事,因為你已有智慧了。
大學生千萬不要只為混學歷而來大學,如果只是抱著這種心態,那是多方損失:國家損失教育資源、學校損失形象、家長損失金錢、學生損失時間與青春生命。國內企業雖都要台、清、成、交等M級頂端學校的畢業生,但是生命是一連串的學習與成長,你知道張榮發、王永慶、郭台銘與嚴長壽等等成功的人物,有哪些了不得學歷?但你不會懷疑他們的「能力」;生命的過程不是能用「混」可以成功的,請珍惜你青春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