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之潮
去年林正士博士與李瓊芳老師,因縣政府教育局委託撰寫了「臺商子女來金就學專案研究」,附尾特別輯錄了一部「金廈擺渡人的生命小故事」,讀之思來,頗有「未來學」之意味。
金廈,或者說金門與福建,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臍脈地域,其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神緣……,都具有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牽連。只不過六十年前那場鬩牆之爭,使得這一衣帶水的方寸之地,絕然判分成兩個世界。而今復開海通,雖猶仍兩地,然先祖的記憶與體內的孕蓄的DNA,終究還是會回到我們今後的世界來。這其中「就學」一項,似乎早已悄然啟動了。
昔時浯洲士子,為求藝業精進,學問優長,渡海覓師,執經問難,視為當然。對岸泉、漳各地著名書院,莫不留駐其跡;而閩省高士開講浯江,也是所在多有。這一脈學道,總有八、九百年之久,及屆近世,金門人赴廈就學,猶為風氣,當今在世,仍有不少畢業自廈門集美、英華等學校之先修。
而今海通已屆十載,金門人到福建負笈求學的盛況,又再重現。據林博士與李老師的統計研究,至二○一○年十一月為止,共有七十三位金門籍學生赴陸就學。這其中出現了一個「雙峰現象」,即赴陸就學者以二十歲以下最多,占31%,其次為五十一歲至六十歲,占21%,兩者比率即已超過52%,這個現象,其實多少反應了前述所言臍脈相連的地域優勢,所以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赴陸讀大學,已成為了赴臺升學外第二個選項;不過五十一歲至六十歲所占21%的比率,相當的醒目,如果再加上四十一歲到五十歲這個年齡層的18%,中壯人口赴陸就學的比率將近四成,殊堪玩味。
若再細究這近四成的中壯人口赴陸就學者,其中公教人員(含退休者),共計十八人,占整體比率近四分之一,而且這些人士幾乎都是在攻讀博士生。這些已過了黃金求學時間的中壯人士,或為了彌補少年就學的困難(當時大學聯考錄取率約莫僅有百分之十幾,研究生就更難了),或為追求更高的學術訓練,因而登堂入室,攻讀學位。這樣的現象,除了說明,這一階層年齡者好學不倦外,在相當程度上也顯示了金門在地菁英,對學位的追求之渴望。
金門古稱「海濱鄒魯」,歷代彰名留芳者,科甲最為顯貴,此一傳統迄今弗衰,浯江書院所在矗立的「進士壁」、「博士牆」,每每讓人留戀遙想,金門人至重科名,也熱衷科名,並且珍視科名,這樣的精神反映在今日海通學潮裡,也反映在十數年前國內大專院校初始在金開設在職專班的熱潮中,這一批批的碩博士的湧現,讓人憶想當年科甲聯翩的盛況,「海濱鄒魯」之名或許再由此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