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漫長的旅行

發布日期:
作者: 翁翁。
點閱率:815
字型大小:

真實的說,鄉愁愁鄉,所有心心念念追尋或眷繫的心中的故鄉,到了這個年歲,大抵上已經消逝殆盡不復存在了。所謂的故鄉,勿寧是內心還懷恃著「追憶消逝的那段理想時空;存在於上個世紀、舊時歲青澀年少無華無憂的清貧島嶼,成長過程中深刻的記憶之鄉」。即使這座國之邊境島嶼如今高枕無憂臥陳在台灣海峽,怡然自適的隨著時局的風向,找尋出口;即使年復一年,情不自禁總要抽空幾次飛回島上,吐納吸聞島嶼的獨特氣味……。
把這個想法和朋友提起,他不置可否,也沒表達意見,只謝謝我提醒了他,我們懷念的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關於故鄉的想望。大夥都是年少從島嶼出走,也都經歷過島嶼的洗滌,對於海島家鄉有著無以自拔的戀癮。不知道這樣的陳述,是否狠狠地切割了朋友的情感臍帶─關於家鄉以及遙遠的海島。
然而,畢竟還是花了大半篇幅,在半百的年歲出版了詩集,並且毫不猶豫的以十年前所書寫的一首關於家鄉的詩「禁忌海峽」為詩集名。收錄的詩作,前後長達三十年,至於最初發表於1980年金門日報副刊上的一首「回江手勢」,還是楊樹清兄在2008年間影印剪報給我,才喚回詩的記憶,也才開始零零散散,在忙碌或者非常忙碌的縫繫空檔裡字句書寫。一向如此,誰在空閒無聊時提筆寫詩呢?相較於設計工作領域,每日精確的進度流程,面對詩的創作,實在是極度虛弱而式微。
如果把旅行的概念,套用在我們年少就離鄉出走的這一代,那麼這一趟歷時長久,跨越新舊世紀、循隨大時代風向變革的旅行,無疑是繼「落番」移民潮之後金門子民的一次集體大行旅。比較幸運的是到了這時期,所有的桎梏、禁忌都全面解放,時空距離短縮,旅行的視野更開闊、更萬里無礙了。
客居台北三十餘年之後,所有生活的、習慣的、接觸的種種都不自覺的鬆懈了心防。理所當然的認為就是這裡,這裡就是我的所在。連戶籍也是,出了國門,你所能提供對方的資訊也是。最原始的故鄉只能深藏心底,想起時才細細反芻,端出來抹抹擦擦,藉著記憶勉強拭出一些隱約的光影。
有一種說法:人們出外旅行時,都各自背負著一個沈重的「自我意識」,這個意識其實就是來自家鄉根深蒂固的記憶之包袱,不自覺的以自我意識去看待一切異於家鄉的風景事物、人情習俗等等,也就是說雖然旅身在外,實際上心中仍維繫著熟悉的家鄉印象,從來不曾真正離開。
究竟為了什麼,大多數島上的青青稚子,註定在那個一切都不確定的緊峙時代裡,奮不顧身,赤手空拳就逐一紛飛,像遷移的候鳥,來不及飽食母親的乳汁,就紛紛被推擠上一程沒有詳細規劃甚至不知期限的離島之行呢?
花一張機票五十分鐘就可以飛回的島嶼,有時比出一趟國境還需調整更多的心情,兩頭都有個家,我這離開太久的島嶼之子,面對應該親稔的家鄉,往往陌境多過熟悉,連盼望中的怡然悠閒、徐徐緩緩的步履都無從踏出,故鄉就僅能成為那座擺置心中勤擦拂拭的故夢舊影了。
寫詩倒底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散文可以隨心隨性隨意隨寫,小說則需要周詳細密的構思、佈局,至於最初是以怎樣的心情寫下第一首詩,至今仍是一個問號。林文義兄透露他是五十三歲才開始寫詩,鼓勵在我散文之外,趁這個時候寫寫詩最是理想。我不好意思告訴他,花了三十年才勉力出了一本詩集。不過,還是謝謝阿義兄慨然出手,以序相贈,他不捨批評儘挑美言,我就當他也是半個金門幫兄弟,快遞回贈了一瓶高粱酒一包花生,聊表深深謝意。
楊樹清兄則選在最後付印之際,徹夜趕寫序文,為此,他一口氣仔細讀完全部詩作。會在邁入中年期時提筆書寫,我得感謝他的鞭策與激勵。
字句不足的,用影像用插畫填補,那也是我創作的一部份。多年來累積的關於金門家鄉的影像記錄無數,都是無可取代的私藏,恆久的瞬間。我知道距離只會越來越遙遠,而記憶終將模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