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角色
近日監察院長王建的言論:部分公務員月領九萬,工作量卻只值兩萬,並謔稱其為詐欺犯、肥貓!瀏覽而過,我心頭有萬種衝擊,王院長的話,似乎在突顯幾個問題:公務人員的工作量勞逸不均,公務人員的工作態度有認真與鬼混者,公務人員的考核制度有嚴重失衡,公務人員按年資爬升不論績效,不肖公務人員坐在毛坑不拉屎…等等,總之,這裡面有制度問題,有個人工作態度問題,有個人操守良知問題,也有人情鄉愿的包袱問題,對於王院長的話語,有人贊許其敢言、諍言,不改小鋼砲本色,也有人認為這又是另一樁狗吠火車,早就如此,無濟於事。
一般來講,學校校務和公務系統有其性質差異,校務主要工作成員是老師學生家長與部分專職的公務人員,而教育事務,有其固定性、週期性,比起公務系統有其循規蹈矩,較為保守的屬性。而學校的成員中,有校長、有老師、有學生,一般人喜歡用二分法分出「好老師」與「壞老師」,而一個老師的好壞,基本上是會教書,把教課書教好(老師能夠把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傳授給學生,上課有趣,不會讓學生想睡覺。),把考試要求好,把學生生活行為輔導好(生活行為能為學生表率,因為懵懂無知的青少年,老師是他們學習的偶像,尤其是國小學程學生。),能夠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能夠耗時間陪他們、聽他們的心聲。),能夠指引他們的性向與創造成就感。
其實一個「好老師」與「壞老師」,並不容易掩藏,因為不管多麼忙碌的家長,在家難免都會問起他們的小孩老師如何如何,家長之間也會互相探聽傳達耳語,問起那位老師作業批閱如何?家庭聯絡簿有沒認真簽注?家訪有沒來過?因此一個老師,在社區與家長之間,公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我們不可否認,每一位老師有其自我風格,真的難以「好老師」、「壞老師」簡單區隔,只是任何一位家長,都希望他的孩子是被「好老師」教,因此每當開學排課前,關心孩子學習的家長,都會連忙打聽班上導師是誰,是誰教英語是誰教數學是誰教國文?家長自然會區分出這是老師位階在那裡?碰到班級管理不良的老師,班級吵鬧太過利害,老師無法壓制,就頻向學校施壓力,希望換老師,這種事屢見不鮮,時有耳聞,也是學校行政人員最感困擾的地方,但學校對於這些意見,絕對要尊重,只是要解決,真的是要考驗校長的能力魄力與勇氣。
就一個學校行政主管而言,校務要推動順利,一定要內內外外許多人事物的支持與配合,從教育理論上是說「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因此作校長的有責任、有負擔、有榮耀,也就不敢不盡忠職守,作對的事,作該做的事,也就不敢不把握時間,全力以赴,生怕虛度時光。
只是當前教育領導迥異於公務領導,教育領導講求扁平式理論,與公務系統的科層體制,是有所差別,因此部分不盡職的老師,會認為老師與校長都是受薪階級,只是職位職務不同,而考試進來受聘當老師,非校長一人之權,因此校長只能有責無權、委曲求全、講起來這是我們教師聘任制度的缺憾。
其實我們都清楚,教育成功首在師資,一個教師能夠讓學生定下心來學習,能夠善於經營與家長的互動,要比教書的專業知識重要,但目前我們的師資培訓制度,就是缺乏傳授教師與學生、家長互動之道,就是缺乏一旦教師與學生家長發生衝突,經驗傳授的秘方撇步,因此新進老師,會理論會考試,但一到教學現場,碰到問題常一籌莫展,碰到願意受教的老師,會一面教一面學,會聽從別人的輔導,記取經驗,碰到無心求好的,就任性混日子,變成少數的「不適任老師」。
王建說部份公務人員是「詐欺犯」、「肥貓」,慶幸我們金門教育界並沒有出現「良心犯」,因為金門地方小,教育人員好壞一下子就打聽出來了,絕大部分的教育伙伴,都是辛勤的園丁,盡心竭力培育生機洋溢的幼苗,絕大部分都是令人尊敬的良師,都是孩子的明燈,指引孩子無窮的光亮與溫暖,只是在學期即將開始,有家長婉轉告我:校長,如果某位老師仍任教我孩子那班,我考慮要…。這樣的話語,也許已經不是唯一個案了,也許是金門教育問題浮起的冰山一角,也許是社會各界對「不適任教師」的問題,要正視思考了。
我曾在99年9月15日的浯江夜話發表「走咱的路」一文,簡略提及我對金門教育的看法,儘管教育事務複雜萬端,但我想「人」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比如我們可以集思廣益,檢討本縣教師遴選制度改善之道,探討建立新進教師續任之準則,規劃建立縣內教師暫時調校辦法(此為因應某些教師在某校適應不良,短期調校給予輔導,避免他與同仁難與相處的困擾。),研發新進教師教學經驗與行政傳授之模式(補足教師職前訓練之不足以及培訓新進教師兼職所需之行政智能。),落實推動校務評鑑與教師考核制度(輔導我行我素的老師,建立教學績效記點制度,杜絕考核妥協輪流的人情糾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