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增膽識狂俠有溫文
六零年代,好友相繼前往第三士校就讀,國中開學前為報名費苦惱的窘境,常讓我有著從軍衝動,並時向家中表明意願,卻在走進士校大門前,為母親所阻擋,畢業前夕,在父親許可下,方才前往鳳山陸官預備班就讀。那時,也不清楚軍校士校有何差別,祇知道兩所學校都不用繳學費,就在嚴律軍紀要求下開始少年兵生涯。
由陸官預備班直升正期班,課堂學程雖與文學校相似,嚴格軍事管理則將大夥塑造為典型的軍人。部隊講究階級,而軍校強調學長制更是項傳統,同學們入伍前,雖然來自五湖四海,各有特色,在學長們面前,大家卻都特別乖,絲毫不敢造次。然而,同樣是每天圍繞著黃埔湖跑步,正期班與專修班的學長們似乎已結宿怨,爭執事件經常可聞。
官校入伍訓時,同連的許多同學是由士校畢業後再來讀官校的,同時,本連教育班長陳學長、吳學長也都是士校畢業,相較於參加聯招考入官校的同學而言,預備班與士校生是較有些基礎,可是完成四年教育訓練,大家也都一樣出色。而由於學制不同,專修班學長受訓年資較短,分別是一年至二年就畢業掛階,甚至可以教訓尚在學的正期生,因為不服與偏執,仍引發爭端。
實際上,軍校畢業後,大家各奔前程,都是服務社稷,期別高的專修學長成為期別低的正期學弟主管是常見的事,由於大家都已成熟,各盡本分,小時候的吵吵鬧鬧已不復見。而另一種可見現象是,當經過歲月洗禮後,有些機運好的學弟升遷快,竟然早早當了學長上司,公事上,做部屬的總是克盡本分行事,階級高的管階級低的仍天經地義,企業管理就這樣由部隊取經的。
在部隊、在民間,雖然都有階級制度,但私底下的人格都是一樣的,個人經驗裡,一個認真的士官,實則比一個打混的尉官好用,但不論官、士、兵,每個人都當受到同等的尊重。個人就讀士校僅差臨門一腳,軍旅期間與連隊士官相處如同手足,始終認為,階級的定義,有時是表示著個人擔負責任不同而已,若用權利和義務來定義階級頗為恰當,部隊如此,公私部門更如此。
階級作祟之故,在部隊常見好打官腔之人,公私部門也是如此,王學長曾任旅級單位主官,放下身段進入公門,還要常常忍受小妮子脾氣。張學長曾貴為高階主管,偶而還被時來運轉的同事當作提物開車的小弟。這世界官大學問大的事時有所聞,由部隊到公私部門任職,官場現實記,四海同一家。
學長們褪下軍裝,不論投入公門,或開啟事業第二春,或是自行規劃樂活人生,想必都有個適宜的理由。公私部門與部隊一樣,交友也看重「門當戶對」,將軍與士官結為至交是稀罕少見,提茶壺也難與高官平坐話家常,似乎已形成自然。有些學長退休後選擇自由業,大概一心想圖個清閒自在。
告別軍旅後,不論昔日就讀軍官或士官學校,不論是正期班或專修(科)班,諸位學長們肩上官階早已不復見,身為學弟的碰到學長,始終用心以禮相待,大概是就讀軍校最甜蜜的收穫。退伍後,本以為無事一身輕,卻因無心投入藝文天地裡,方才發現這個大染缸也有頭銜名份等無形枷鎖,讓人頗感負擔,或許這樣,世界才顯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