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萬里小三通
根據陸委會的統計資料指出,去(100)年一至十月經金門水頭碼頭小三通入出境的旅客人數超過120萬人,僅次於經桃園機場兩岸直航的入出境人數,而比第三名的松山機場,則足足高出了兩成之多,已成為兩岸人民往來的重要路徑。回顧小三通開辦之初,限制極多,大多數國人均不看好,能發展至今天的規模,誠屬不易,未來如何確保小三通的永續經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小三通的優勢在於票價低廉,加上臺金航點遍佈臺灣西半部大城,班次多,選擇性佳,若從旅客出門到機場的時間起算,臺灣某些地區旅客取道直航所需時間,反而比走小三通還要多,即使真有節約,也極為有限。簡言之,大、小三通針對不同區域顧客提供了相對的方便性,兩者的客層並不相同,少有相互取代的問題,這就是兩岸直航雖已行之有年,但小三通卻依然盛行不衰的原因。而依照目前的態勢觀察,小三通仍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理由是大三通航班的使用空域已接近飽和,未來除非開放台灣海峽空域,否則難以滿足需求,而開放台灣海峽空域,有國安上的隱憂,馬政府已多次拒絕大陸的提議,所以未來兩岸日益增多的旅客,勢必有相當的比例轉而取道小三通,終將反應於航班的增加與航線的擴充上,由日前金門所展開的小三通夜航演練,便可見其端倪。
再據民航局的統計資料,去年一至十月,金門機場的旅客人數為187萬人,規模僅次於桃園、松山及高雄機場,排名全國第四,若以金機過去三年旅客的平均成長率推估,金機將在六年後達到雄機現有規模,九年後達到松機現有規模,接下來金機所要思考者,便是相關的公共建設是否能滿足日益成長的旅客需求?其中是否興建機港之間的輕運量捷運系統,恐怕是下階段必須思考的政策選項,目前不論是雄機或松機,均建有捷運系統相接,然而金門機場與水頭碼頭之間,卻連直達的公車都沒有,而這條路線現在每天平均有4000人絡繹於途,乘客不可謂不多,卻因機港之間缺乏公共輸具,使得大部份小三通旅客必須仰賴「一條龍」式的接送服務,小三通的過境角色因而更為突顯,加上旅客被隔絕於金門的大眾市場之外,對於金門觀光產業之貢獻也十分有限。
在自由競爭的時代,任何經濟體無可避免都必須接受來自四方的挑戰,故步自封,墨守成規者,終將難逃被淘汰的命運。現階段大、小三通雖各擁客層,但並不表示此一結構可以恆久不變,更何況還有平潭海運的虎視眈眈。在玉兔云終,金龍騰起之際,至盼金門小三通能以前瞻的思維、創新的作法及精確的投資,確保此一路徑得以龍行萬里,永存不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