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國際化的金門
前任縣長李炷烽在八年縣長任內提出了一句治縣願景口號-「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基本上前半句已經做到了。但讓金門走向世界卻還有一段距離,最近這幾年無論從世界金門日,到大規模的金門馬拉松和海泳、金大升格招收陸生和與美國姐妹校交換學生、縣府和民間觀光業者不斷地行銷金門,教育當局重視英語教育。但金門還沒有走向世界,世界卻已走向金門,因為工程和房屋建築業,金門住著二千多位原住民;對長期臥床者的照護,目前金門有400多位印尼外傭,此外金車文教基金會的史懷哲英語下鄉計畫在金門實施也將近十年,連同補習班的美籍老師,至少也有幾十人。且自81年金門解嚴開放到2001年金門小三通,金門的家庭娶外配、陸配也日益增多,當然這些新移民或新住民基本上要適應金門的生活和文化才能生存下去,甚至要想方設法地融入金門在地的文化和生活中,才能活得快樂有尊嚴。
然而在強調金門走向世界,將金門行銷出去的同時,我們能否以更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接納這些觀念想法、甚至生活習慣和我們極大差異的新移民和新住民,也了解他們的文化並能尊重他們該擁有的勞動人權。換句話說,金門能不能營造一個善待較弱勢之外來者和移民,能不能對不同語言文化族群的人友善,是檢核金門能否走向國際化的指標?走了軍人,來了學生,然而軍人一定是本國籍,但學生如果是陸生,外籍生或國際生呢?我們要如何對待他們?給他們一個舒適的硬體環境或誘之以利(送筆電或免學費)?還是更積極營造一個友善溫馨和諧的國際文化島,讓這些外師、外生、外傭、外勞,都不要再「見外」,讓他們有賓至如歸和回家的感覺。
因此,要營造國際化的金門,首先官方和教育機構在策略上要改變,不只是要辦一些外配的識字和本土文化的課程和活動,更應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多辦一些認識異國文化活動,如:每年定某一週為印尼週、越南週,辦理嘉年華或博覽會,發起學習外語營,如:台灣原住民話、印尼話、菲律賓話、越南話、廣東話、客家話等,語言文字是跨文化交往溝通的最佳媒介。營造國際化的金門,讓世界走向金門,也要讓金門走向世界,最重要的當世界各國各種人來到金門,我們有沒有善解其語言、尊重其文化,打開耳朵傾聽他們的心聲;打開心門接納他們的觀念文化;伸出友誼的雙手,友善地幫助和接待他們。迎向國際化的金門,金門人應放寬眼界、打開胸襟、虛心學習、海納百川方為大,美國之強大在於他是「民族大溶爐」,金門要走向國際化則同時發展本土和多元文化才能夠絢爛豐富而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