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本金門第一峰──走進嘉義朴子梅嶺美術館
「祖本烈嶼來台灣,定居台南數代傳; 因便貿易遷朴子,於今九代子孫賢。」;「避亂拓入番仔寮,種稻牧畜得消遙;四季山花開不盡,稻穀豐收雞成陣。」──吳梅嶺(1897─2003)
母親節的午後,我終於來到嘉義朴子的梅嶺美術館。入館前,打開《梅嶺美術館簡介》,「吳梅嶺老師名添敏,民國前十五年生,歿於民國九十三年」,卒年印錯了!吳梅嶺是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十二月十七日,以一百零七高齡辭世的。嘉義人不捨吧,要讓他在「簡介」裡多留一年?
梅嶺美術館位於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2-9號,五百坪的面積矗立在朴子市藝術公園內。美術館與公園結合,奇絕的「梅嶺」有了個安靜的散步空間。
一九九五年六月,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吳梅嶺‧百齡繪畫首展》揭幕,經由吳漢宗牽線安排,六月六日,畫展的第三天,我與同鄉的水墨畫家陳能梨在展場見到了吳梅嶺。
一百歲的老人了,生平第一次個展,與金門人的翰墨因緣,全在畫作裡那枚「家本金門第一峰」的鈴印,以及畫傳中「祖本烈嶼來台灣」詩句的牽動。
看完畫展後,吳梅嶺說今天很開心,因為是第一次見到金門人,堅持請我們就近走到南海路的教師會館用個午餐。席間,他透露了二個訊息,斷線了一個多世紀的烈嶼祖家還有族人?他可以帶畫作回一趟金門展出並走走看看?
老人用渴盼的眼神,投向我,我再把訊息,透過當時所主編的《金門日報‧鄉訊版》投射回島鄉:〈百年的鄉思──讓我們百齡畫師吳梅嶺請回金門來〉。
我試著從方志、族譜等文獻拼圖:宋末,帝昺避元兵南下,有吳四十三郎者,自泉州迎駕,其孫安遠留居烈嶼上庫,派下分居西吳、羅厝;清道光鴉片戰爭中國海禁大開,一支烈嶼上庫吳氏家族以海上貿易為業,來往金、台海域間,清道光間一次颱風來襲,船隻避入安平港,因緣在番仔寮定居,後因貿易陶瓷路線要由廈門經嘉義布袋而至東石港,這支家族的吳奕於清咸豐再自台南遷嘉義,經四代傳至吳梅嶺的父親吳燦,在朴子繁衍成族。
遷徙追根圖譜的組合 ,前一段爬梳金門姓氏源流,後一段接縫渡台發展的吳氏先人。斷代的歷史,隔斷的島嶼,我所能給的,就止於這些殘缺的線索了。
為吳梅嶺找到粗略的「祖本烈嶼來台灣」的鄉情依據後,我再與他的學生畫家吳漢宗、史博館典藏組主任黃永川討論,如何金台串連,圓老人的歸鄉夢?經黃永川的奔走聯繫,不到二個月時間,一九九五年八月,《吳梅嶺百齡繪畫展》移師金門社教館展出。可惜的是,身體與飛行因素的考量,畫到人未到,終其一生,吳梅嶺不曾踏回烈嶼祖家。但他的水墨與祖籍地情感在百齡之年得到了綴連,回歸的機遇,他入列了金門美術史、金門鄉訊人物誌。
現在,我走進了蓋了十一年才誕生的梅嶺美術館,站在鎮館之作─畫者完成於一九三五年的膠彩《庭園一隅》,也望著《野草秋岩》、《春風滿堂》畫作內的「家本金門第一峰」落款。近身貼近畫者的土地與作品,再次湧現了畫者未完成的鄉關路,鄉情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