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是蘇貞昌突破兩岸政策困境的法寶
中國大陸喜歡用「中國」來稱呼自己,更喜歡世界上都用「中國」來稱呼它,唯一的例外是當台灣方面有人把它叫做「中國」時,他們會以此去分辨敵我。的確,今天在台灣用「中國」稱呼大陸的,表示的可能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潛意識裡有其一定的主張。
台灣對大陸的稱呼,約有「大陸」、「大陸地區」、「中國大陸」、「中共」、「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幾種稱法,前四者比較中性,後兩種稱呼則是將彼岸視為「另外一國」。馬總統基於我國憲法的國家定位,曾指示官文書上不可稱對岸為「中國」,而應稱「大陸」或「中國大陸」,正因為這種憲法戰略觀,政府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上取得了良好成果。
蘇貞昌日前在當選民進黨主席的記者會上,針對未來兩岸政策走向指出,他上任後將恢復中國事務部,創設「中國事務委員會」,透過對話凝聚中國政策,只要時機、條件適當,只要時機成熟、不設前提,將不排除前往中國訪問。蘇貞昌倡言恢復設立「中國事務部」,但他開口「中國」、閉口「中國」,自始至終把大陸當成外國,維持獨派「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基調,對其有意與大陸接觸,相當不利。
尤其是,蘇貞昌在民進黨主席就職演說全文中,只提「台灣」而不提「中華民國」,強調「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可見其不願認同中華民國的用心至為明顯。但是,中華民國憲法非常清楚的定義我們的國家、國號、領土、主權,台灣基本上是地理名詞,民進黨始終把台灣當作國名,無法擺脫台獨的意識形態;蘇就職演說中內心仍舊懷著深濃的台灣意識,「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句話的潛台詞還是台獨。
日前,中共國台辦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民進黨擬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並視『中國』為中性名詞,大陸是否認為這是民進黨釋出的善意? 」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輕描淡寫地回答:「凡是一邊一國的台獨主張,大陸歷來堅決反對。」所以,蘇貞昌如果仍然死抱著民進黨「一邊一國」的傳統觀點,又意圖與大陸打交道,台獨主張將是民進黨和大陸交往最大障礙。
兩岸政策確實是民進黨的「罩門」,2012大選,蔡英文敗在兩岸政策也是不爭的事實。民進黨若要爭取再度執政的機會,必須在兩岸政策有所更張。因此,蘇貞昌若真的願意和大陸方面交往,勢必採取務實的兩岸政策,同時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如何面對「兩岸和平發展」的現實問題; 二是,如何認同「九二共識」的問題;三是,如何清楚詮釋「台灣共識」內涵的問題。
民進黨正在為命名「中國事務部」、「大陸事務委員會」或「兩岸政策委員會」爭論不休,反映出民進黨內的路線鬥爭。蘇貞昌應該站在黨主席的高度,從尊重「中華民國憲法」做為開展兩岸關係的起步,將對大陸工作機構名之為「中國大陸事務委員會」,如此,有「中國」、又有「大陸」,形成民、國、共三黨都滿意的三贏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