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金門人
在眾多對我個人的關心或好奇下所提問的話題當中,一個常使我不易簡單回答的問題是:你是不是金門人?
如果回答是的話,很顯然地,我的答案不會被認可。因為我的父系淵源與本地沒有關聯,我也不是在這裡出生、成長,按照金門宗族社會的常規,我當然不算金門人。回答不是的話,又覺得金門之於我,變得好生疏,畢竟我在這裡住了十幾年,最年富力強的歲月奉獻給了這片土地;不論是成家立業的人生階段、學術成果的點滴累積或是社會理想的實踐,都是金門有關。這樣的我,算不算金門人?
晚近二十年來,人文社會領域關心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身分認同(identity)的研究。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其經典著作《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中指出,影響人類近代歷史甚鉅的民族主義,其實是一種政治、社會與文化的建構過程,而這種意識形態,進而發展成國族國家(nation state)的體制。如今,絕對主權的國族國家已成為一種不容質疑及挑戰的分類法則,當然也綑綁與限縮了我們的想像空間。百餘年來,「中華民族」的發明與運用即為一例。一直到現在,面對境內的多元種族與文化,許多國家也會召喚某些共同體的想像情感,包括官方語言及歷史教科書的統一、國家總目標的提出等;以馬來西亞為例,一個擁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國家,為了團結起見,提出了「一個馬來西亞」的口號,乍看之下,空洞不已,但細想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仍處於凝聚共識的過程之中。
地緣認同的形成,大體上也是一種共同體的想像。而社群的認同,基本上是一種「對內凝聚、對外辨識」的動態過程。在出洋打拚的歷史中,金門社群的概念不是固定化的整體。例如,當年在新加坡河駁船業的金門人估俚間,如果遇到外邑人(如晉江、惠安人)的競爭時,往往會團結起來以禦外敵;如果沒有外患,彼此之間則會發生爭奪地盤的械鬥。顯見,分類與認同是根據實際的需要而有所調整的。1949年以後,因求學、工作、婚姻等因素,不少金門人遷居臺灣,為了團結互助且維護社群利益,在各地組織同鄉會。相對居於弱勢的金門人在臺灣本島,認同意識的蓬勃可以理解。
不過有時候,認同意識具有強烈排他性,會使得一個地方缺乏廣納百川的包容性,以及過度強調社會關係的封閉性。美國在過去兩百年來的成就之一,就是在移民社會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了新的認同;而許多城市之所以偉大,就是吸引了各地移民在那裡落地生根,上海如此,新加坡如此,台北當然也是如此。在金門,應當在維持宗族文化、確保地緣認同之外,努力吸引優秀移民落戶(不是為了配酒而設籍);而這些「新金門人」將會厚實金門文化、壯大金門產業,一如數百年前的恩主公陳淵,以及各氏族的開基祖。
每個曾在金門生活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金門故事。讓他們說他們是金門人,會讓金門故事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