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閩南文化在長崎﹕唐人屋敷(唐館)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457
字型大小:

16世紀中葉的東亞海上貿易盛行。中國大陸沿海、臺灣島、日本列島、南洋群島之間的貿易往來十分密切。
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部分開放海禁,准販東西二洋。但為嚴防倭寇,仍限制「不得往日本倭國」貿易。閩南人善於航海與經商,商人鋌而走險,將閩粵臺等地生產的絲綢、砂糖私自運往日本。當時,「販日本之利倍於呂宋」,於是「冒險設利,視海如陸,視日本如鄰室」,走私相當頻繁。
當時的日本江戶幕府,為了彌補財政困難,增加國庫收入,積極鼓勵發展海外貿易,對中國的走私船舶持歡迎的態度。主要港口為九州島西部的長崎(1570年開港)、以及平戶島和九州南部薩摩藩的鹿兒島、坊津等。17世紀60年代以前,由福建啟航赴長崎的走私貿易船數,佔總數六成以上,其次是江、浙的商船,其中勢力最大者屬閩南籍的鄭芝龍集團,1612年鄭芝龍首次來到日本。明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幾乎每年都有鄭芝龍的商船開往長崎。因為禁止天主教的緣故,從寬永10年(1633年)頒布第1次鎖國令、寬永12年(1635年)第3次鎖國令,明朝、荷蘭以外的船隻只能進入長崎,一直至安政5年(1858年)之間,為了防止走私及禁止天主教的傳播,江戶幕府實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在長達二百餘年期間,長崎成為日本唯一的對外開放港口。
明末清初,流寓或落戶於長崎的華人漸多。為了管理在長崎居留的華人,1689年長崎唐人屋敷(唐館)建成,將中國客商、船員在長崎上岸後,限制集中居住在唐人屋敷內,禁止散居至市區。唐人屋敷總面積約9,373坪,內部有20多座長屋,約可容納2000至3000人。這塊基地本身有坡度,四周築起圍牆,外側則有溝渠可供天然屏障,且設有兩道大門,可有效形成與外界之阻絕。入口處還留有空地,用竹柵欄圍起來,設有檢查站,除了妓女(遊女)之外,連管理人員都不能任意進出。唐人屋敷內的一切貿易、採購商品以及船舶返航等事宜,均需委託唐通事(翻譯聯絡官)與日方貿易管理人員接洽辦理。唐人屋敷做為一個特許貿易港口提供給外國人暫時居留的專區,與當時長崎出島(Dejima)荷蘭商船居留地齊名。
因此,華人(船主、船員)被集中於唐人屋敷內,直到下一次返航。一般來說,住上4至6個月是常見之事。由於當時主要的船員為福建籍、江蘇及浙江籍居次,長途跋涉的辛勞及長時間居留的壓抑,久而久之他們需要心靈慰藉,遂發展出華人的寺廟及祭典文化。當時有四座寺廟保留迄今,包括土神堂、天后堂、觀音堂、福建會館(媽祖廟)。其中,土神廟就是土地公廟,天后堂是南京船主所建,福建會館是閩南人的會所加上供奉媽祖的信仰之地,觀音堂則是跨方言群的廟宇。當時也有一些來自福建、江蘇、浙江的漢醫來到唐人屋敷,在早期的圖繪中,可以看到日本當地醫生向他們學習醫術之情景。
換言之,長崎唐人屋敷可說是繼中古時代遣唐史交流之後,近世華人文化在日本傳播的另一高峰。而這個歷史階段,閩南人是主要的歷史作用者,其中不少船員是金門籍。這些船員的身世故事,有待我們進一步的追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