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
漫長的暑假終於結束,孩子們陸續的開學,家裡的重頭戲,一瞬間從「電子保姆」(3C產品)轉移到了課堂上的變化。女兒說:「弟弟運氣好好,遇到個溫柔的老師;哥哥運氣有點背,老師好嚴肅哦!」妳呢?「不好不壞,有好同學就行。」
每個孩子對上課這碼事的看法、角度都不盡相同。譬如,小兒根本就把上課當成另類的度假,以飛快的速度做完功課後,便沈溺在自己的電玩世界裡,上不上課,基本沒差。女兒屬於刻苦型,功課保持在上等水平,每回考前孜孜不倦的背讀,當能體會讀書還真是辛苦。老大花在書本上的時間最多,回報率卻是最差,天賦這種東西,有時真是強求不來。其間,老師扮演的角色能否起到關鍵性的決定作用,答案或許見仁見智,但從切身的例子出發,或許能帶來些許啟發。
女兒平素喜歡閱讀,漫畫、童話、小小說、輕小說向是來者不拒,因為多面向的閱讀經驗,也培養了說故事的能力。諸如:小學四年級就能編繪「我的小狗不見了」、「弟弟的秘密」之類的小小漫畫,小五可以寫上文采飛揚的文章,小六可以寫長篇遊記,為此還入選了全國聯合盃作文競賽。女兒屬於主動學習的孩子,但這卻不是她原始的學習狀態,追根究底起來,似乎來自於老師一次簡單的鼓勵,因而對閱讀產生興趣,也開啟了寫作的窗。同樣的狀況發生在小兒身上,再多的鼓勵也只能換來他「呵呵」兩聲,以及兩秒鐘的記憶,轉瞬間,心思又會回到「瑪莉歐」、「創世神」那裡。老大的學習是由老婆大人的心血澆灌而成的,不求有功,但求寸進,老師們的鼓勵卻是支持家長堅持下去的助力。
同一件事,同樣的態度,可能產生迥異的結果,因為受體的不同、理解與詮釋的互異,便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於是乎,不同個性特質的孩子需要受教於不同教學風格的老師,但老師們之於數十位學生,最常展現的,卻是齊一的標準。孔夫子早教導我們要「因材施教」,現代社會卻讓我們知道,差別待遇,小心會被家長「譙」。孩子無辜,老師難為,分班、分老師有時就像賭博一樣,「好康耶中時鐘,歹康耶中龍眼」,教育品質在此便擔綱了重要的地位。
教育品質非關學生素質,而是教學及學習氛圍的綜合呈現。多數的老師會認為,現在的孩子很難教,多數的家長也會認同,孩子的學習壓力要比以往重得多。「教」與「學」僅是供需問題,學的成效如何,取決於老師是否真能了解學生的需要,有的學生只要按一下啟動鈕,便能一路平穩的走下去,有的卻需要不時的校準與扶持,方能保持水平。因此,了解自己學生的個性及學習特質,應該是進入實質教程前最緊要的事,但多數的老師都只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教了大半年,還搞不清學生的脾性是水,是火,又該如何去要求品質及效果?
開學了,家長自由了,孩子交到了老師手裡,考驗正要開始,謎底即將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