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金剛經刻石
幾年前看見明標兄有本《泰山金剛經碑集字帖》,很欣賞它圓融的隸楷大字,就借來影印臨習。對於這本拓自山東省泰山龍泉峰經石峪的泰山金剛經刻石,我心儀良久,希望有朝一日能見其盧山真面目,感受一下它的偉大氣勢。後見其兄明燦理事長,有本張即之所寫的小楷書法《金剛經》,我想讀課誦經本《金剛經》,應如閱讀或臨寫書法字帖《金剛經》,同樣可讓我安心,並加上一點書法欣賞的歡喜,又借回影印收藏。我自己早已收藏有王羲之行草《金剛經》,我收藏似不嫌多。2012年6月5─11日,參加金門書法學會山東碑刻文化之旅,終於讓我有緣去拜謁了這塊永垂史冊的巨擘大作,它所刻的文字,又正是我喜愛的佛教經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據說是在佛教末法時期,有心人為要保留此部經典而刻的。
回想6月9日我們一行20人,前往素有「五嶽之首」的東嶽─泰山朝拜。我們乘纜車上山,觀賞了泰山風景之壯麗,在蒼松巨石的烘托,在雲煙嵐光的變化,使它雄壯中兼有柔美之姿,靜穆中透露著神奇,所以泰山成為我國山水名勝之集大成。中午在山頂中天門吃湯麵。然後兵分兩路,8人又乘纜車下山,另12人步行山路小階梯下山,去觀賞泰山金剛經刻石。我們約走了三千多階梯兩個多小時,天氣炎熱,人人汗流浹背,才終於看到泰山金剛經刻石。
泰山金剛經刻石,是中國佛教界的瑰寶,也是中國人的文化遺產。它不是我們常在山中見到的那種豎直在山壁上的摩崖刻字,它所有刻字的是刻在一大片弧形面石,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的花崗岩溪床之上。巨石與地平面構成約30多度斜坡,像書架上斜放的一頁經書。它是用隸楷體書刻寫的,然後再用紅漆勾填了出來,輝映在背後眾山綠樹之下,顯得特別壯觀。
環顧刻石四周的山壁,也刻滿了文人騷客留下的筆墨,情趣就是大不相同。橋下清澈流淌的山泉聲,回盪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凝視著這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金剛經刻石,一種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據先賢考據,該刻石應在魏晉南北朝時的北齊年間。北齊在公元577年被北周所滅。北周武帝自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起下令滅佛,這就是佛家所稱的法難之一。因此泰山金剛經的刻石工程,被迫中止。金剛經原文共5198字。刻石中刻了3017字,經千年歷史風化,已殘滅過半,現存可見者約千餘字。它無年代,無署名,給後人留下了一樁歷史謎團。
泰山金剛經刻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刻石面積達二千多平方米,最大單字寬75.5厘米,高49厘米。最小單字也有30厘米,大多字在50厘米左右,故史稱其為「榜書之宗」。遙想自北齊至今,是那位傑出的書家,以大地為?,泉水為墨,藍天白雲相映,松濤山石為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這塊巨石上書寫雕刻,其用心專一的創作精神是何等地令人崇敬!歷史雖然沒有留下書刻者的姓名,但他的傑作,讓我們流連忘返,心靈為之震撼不已。
近讀星雲大師大作:《金剛經講話》。大師說:「《金剛經》是千年來被討論最久,注疏最多,影響最深遠,歷久不衰的經典之作。」六祖惠能大師聞說《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覺靖法師明確解說:無所住是不執著,生其心是不捨棄)而立即開悟,後五祖弘忍再以《金剛經》為其印心。《金剛經》從此取代了達摩禪師東來以「《楞枷經》,可以印心」的傳統地位。《金剛經》是一部可以安心、生智慧的寶典,值得大家來讀誦,來臨寫書法字帖的《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