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照片與記憶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1,041
字型大小:

羅蘭巴特《明室》提到欣賞照片的兩個層面:一為知面(studium)、一為刺點(punctum)。刺點,是指看到照片時,內心忽然有某種刺痛感,但或許不了解照片的資訊;知面是從理智的層面了解照片的背景,但雖有知面,卻未必對照片有所感悟。「刺點」(punctum)是屬於個人層面的情緒牽動,照片中的某個細節會從整個景象中跳脫出來,有如利箭一般射穿觀賞者的心,刺動觀賞者的感覺。另外,蘇珊宋妲在《論攝影》一書中提到照片一方面教導我們一種新的視覺符碼(visual code),一方面改變並擴大我們對於什麼是值得我們去看的或是什麼是我們有權力去觀察的這類概念。
在2012年的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我有機會講評中央大學李國俊教授的一篇論文「圖像與記憶」。這篇文章主要透過對家族照片的解說,來建構家族的私人記憶。文章中所附的照片,對於生長於一九四九年以後的金門人來說,勿寧是一個個的刺點,引起我們濃重的鄉愁,因為照片中所記錄的砲戰、落番、流離都是我們的切身經驗,看到照片,內心不可能沒有刺痛感。論文提到作者的堂兄與三位老師走在街頭,三位老師被砲彈擊中,此後這位堂兄遠走台灣,三十六年不敢回家的往事。金門人有太多類似的經驗,但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反而很少讀到這樣的書寫或回憶。筆者小學時,曾因膝部手術住進尚義醫院,隔壁病床是一位被砲宣彈片所傷,截去一腿的中年人,讓筆者幼小的心靈,深受震撼。就讀金沙國中時,有天上學,看到學校教師辦公室中一片狼藉,血肉飛濺,原來校工在前晚被砲宣彈擊斃,又在金門中學念高二那年(1974年),也曾在深夜十二點多夜讀之際,險遭中共砲宣彈擊中,砲彈落點,離我書桌不及三十公尺。戰爭為金門人帶來了死亡與流離,早期是因為逃避日本佔領,後來又是國共內戰,許多金門人遠走南洋,落番成了家戶的尋常經驗。筆者姑媽,嫁至古寧頭後,即隨夫家遠走馬來西亞,一去三、四十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第一次回到故鄉。
砲戰、落番都是近世金門人的尋常經驗,李國俊教授藉照片述說了家族的故事,也引起了那一個世代金門人的傷感與鄉愁。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