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江孚濟廟﹕新加坡金門會館歷史的開端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137
字型大小:

1870年,一群南渡新加坡經商有成、祖籍金門的鄉賢倡議興建祠廟,並做為聯絡鄉情、互助團結的會所。經過六年的籌備,1876年以「浯江孚濟廟」正式成立,擇牛車水士敏街(Smith St.)49號及51號二層雙進店屋,一樓中堂主祀分香自金門的聖侯恩主陳淵及其夫人神像,期能庇佑遠渡商旅;後殿供奉福德正神;樓上則預立鄉賢祿位,以配享祀。
浯江就是金門,孚濟廟之名亦源自金門。798年(唐德宗貞元十三年)牧馬監陳淵率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族人,渡海前來浯洲開墾。爾後,鄉人結草庵供奉其神像,視為護驥將軍。相傳,元末倭寇進犯,陳淵顯靈護民,朝廷乃於庵前豐蓮山賜建七進廟宇崇祀,名「孚濟廟」,並封為福佑聖侯,居民又尊恩主公、聖侯恩主等。由於陳淵被視為開墾金門的始祖,具有一種獨特地緣文化的意義。
「預立祿位,以配享祀」是浯江孚濟廟的重要功能之一。祿位乃生者預先於祠堂祖龕內留下一個位置,待百年之後入祀祠堂,供子孫定期祭祀。孚濟廟與金門公司,做為一個地緣組織,除了擴展網絡、互助團結的世俗之事外,自然也必須思考到如何處理會員未來的身後事。預立祿位之舉,讓董事們可享有千秋萬世的祭祀及後代鄉人的敬崇,是當時在異鄉沒有祠堂的情況下最好的安排。換言之,浯江孚濟廟除了宗教信仰外,亦兼具了祠堂的傳統功能,也是成立時的內部因素之一。
浯江孚濟廟的成立亦有其外部因素。當時,新加坡已有不少經商致富的金門人,經濟實力不容忽視,但他們多數在福建幫既有的組織中沒有顯著的地位,加上當時確有次級的地緣社會組織的風氣,如南安人、永春人、長泰人的會館,刺激了這群商人對於自組團體、提高社會地位的心理需求。地緣鄉團更有助於他們的對內團結互助、對外提升地位,特別是商人所需要的人際網絡與社會威望。
是故,在這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1876年李仕撻(大總理)、李連排、黃英偉、楊振都、洪文聰、吳仲鍾、陳清泰(陳泰)、黃良川、黃超和(以上為大董事)等人正式成立浯江孚濟廟及金門公司,獲得林光銓、李仕炭、吳凸觀、李毛觀、吳宗觀、蔡貢生、洪根觀、張傑諸、何文瓊、黃良椅、薛夢麟、李清爐、黃良檀、薛榮華、黃文瓚、楊淵泰、黃良闖、陳光信、黃送觀、陳明欣、楊聞觀、張水石、關天送、陳金瓶、陳明提、黃清吉、劉瑞麟、楊歲序、黃金篆、李連科、陳罩觀(以上為董事)等人的支持,並另有242人捐資,一座屬於新加坡金門人的祠廟與會館就此成立。
當時,捐資十分踴躍,金額亦高,捐一千元以上者有四名,捐銀一百元至七百元者達四十四名。捐款最多為當時的大米商、造船和火鋸業的富商黃英偉,捐一千三百元;楊振都、李連排兩位各捐一千一百元;大總理李仕撻捐一千元。不僅是同鄉,連鄰近的同安嘉禾(廈門)籍、木材商人陳清泰也被邀請襄助,擔任八大董事之一。
浯江孚濟廟就是今日新加坡金門會館的前身。這座祠廟在早期僑居地社會所扮演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值得我們重視。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