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和美的對話─論行銷金門
上個禮拜忙著協助泉州佳音聖樂團蒞金的表演事宜,又遇到素所敬仰的地區書畫大家,也是我南師學長的洪明燦老師辦「平生寄懷」書畫展,相聚在同樣的空間-文化局,不同的藝術樣態和呈現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卻也產生了等量的感懷和心靈悸動。
泉州佳音聖樂團是由一群泉州基督教會的牧師傳道和信徒以及一群熱愛音樂的慕道友組成,在中國基督教界實屬首創。雖成立才不到四年,然而其樂團的發展方向是選用教會信徒熟悉的聖歌和家喻戶曉的名曲作為演奏曲目,諸如:「奇異恩典」、「平安夜」、「望春風」和「台灣寶島」等,再以多種樂器(絃樂、管樂、國樂、聲樂和電音等)體現感情,令人倍感親切驚艷。短短四年間,該團已巡迴大陸各地教會演出四十五場;出訪地點涵蓋廈門、福州、汕頭、寧波、南京、合肥、澳門、香港等十九個大小城鎮。該團成立宗旨,在推動了各地教會的聖樂,也強調以健康音樂服務社會,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音樂能夠溝通和傳遞感情就是成功,佳音聖樂團之所以廣受聽眾歡迎,其奧秘就在於此。
聆賞佳音聖樂團的演出,雖然管樂部分不盡理想,但其絃樂部分根底厚實,成為樂團主軸,故其抒情婉約的曲調也就可以表露無遺,產生深沈的感染力,此外聖樂團蒞金演出也不忘以音樂行銷泉州,如:「藍藍泉州彎」,把泉州勝景戴雲山、海上絲路、金門酒醇、永春甘甜、德化瓷美、安溪茶香和泉州的蜿蜒海岸線、點點風帆和燦爛輝煌的古文明等都載入曲中,作了最佳的置入性行銷,連金門高粱酒都沾光了。會中始終專注聆賞的吳副縣長提及:金門好像較缺乏本土音樂家作的音樂作品,不若一曲「外婆的澎湖灣」唱紅了澎湖;我也深有同感,其實金門在軍管時代不乏台灣的作曲家寫了不少激勵士氣,歌頌國軍英勇作戰、保家衛國,慷慨激昂和氣勢磅礡的歌曲;但那些歌曲已不符合現在行銷金門觀光和文化所需。較近的縣籍音樂家李子恆所作的「番薯情」和台灣名指揮郭孟雍老師所作的「來去金門」等,都具「金味」,可都是叫好不叫座,沒有唱紅,究其原因,應該是歌曲的呈現方式太單一,如果這些曲子有獨唱、合唱、二重唱、國樂、管樂、交響樂、南管、甚至卡拉OK和電音等不同的演唱奏版本,只要曲子編得好聽,再多請夠份量的歌手和樂團演出和錄製專輯,這些歌曲不紅也難。
再看洪明燦學長的平生寄懷個展,睽違十一年再次將嘔心瀝血和躍進提昇的作品展出,從中可看出洪學長在書法上的全方位發展和意境的提昇,已到了文字藝術化的極致;而其揉合書畫筆意以及獨鍾金門碉堡和海岸寫意的獨特畫風,展現了金門文風鼎盛的文人氣息,更呈現了金門豐富的軍事遺跡、海島自然生態景觀、閩南傳統建築等豐沛的文化樣貌和活力,金門要發展觀光和申請世遺,這不也是最具吸引力的軟件嗎?我特別與洪學長提到如果能把展現某些碉堡和景點的畫作版權賣給企業界,製作成T恤和相關產品,無論官方或民間就在景點內附設立藝品展售處,相信一定可讓金門的觀光更有收益。
金門的觀光不能再只是賣高粱酒、賣特產、看景點;應進一步能賣風景、賣文化、賣故事和賣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