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稿
兩岸關係雖然日益增進,但是政治因素的阻隔,意識型態的不同,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生活背景所產生文化疏離與隔閡,雖然經過二十多年來的交往,仍然存在一些差異,試就公私機關團體大小型會議或活動觀察之。
以各項集會致詞者起手式來說,我們稱呼「馬總統」、「江院長」、「李縣長」,他們是一長串「尊敬的領導」、「尊敬的XX、尊敬的XX」;我們說「早安、午安、晚安」,他們說「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而大陸領導幹部致詞,感覺比較「八股」,頗為制式且官腔官調,例如開頭說:「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xx會議,我認為十分必要,這對於xx工作具有全面性的指導作用。希望各位同志,深刻領悟黨中央xxx同志的講話精神,回去後,具體部署,實抓實幹,努力推動,順利開展xx工作,與時俱進,開創xx工作的新局面。」接著是唸稿子指導工作的冗長講話,這種只要把「xx工作」名稱變換一下的「通用講話稿」,放諸四海而皆準,堪稱大陸官員講話稿的經典之作,在臺灣已較少見。
不論是官方、非官方的會議或活動,我們通常由司儀按程序介紹貴賓致詞;在大陸參加的學術研討會或「海峽論壇」及各種交流活動所見,幾乎都是由主辦單位的二把手主持報幕、介紹貴賓講話(不使用「致詞」)。大陸官員致詞使用講稿是常態,甚至會議的發言者也須準備講稿;筆者曾參加大陸某知名媒體以「兩岸自由行 」為主題的徵文獲獎,通知要我代表受獎人員致詞,自恃經驗豐富,僅列幾條要點,足供臨場發揮,蒞會報到時,承辦人來索講稿,說要給領導過目,乃連夜寫就,早餐時交稿,頒獎會時,見有「北京來的人」,才知道他們為什麼那麼慎重其事。
曾與來臺交換學習的研究生在一場學術研討會外閒談,他說在台北所參加的會議,不管是會議的主持人或發言者,絕大多數沒有用講稿,即使有講稿,也常脫稿演出,且絕不講官話和套話,這是台灣官員開會的基本特點。他還注意到會場彼此互動對話的一些小細節,認為是文明社會裡,經久養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但是,看到台灣官員經常被當眾「吐嘈」、出糗,很沒面子,官不聊生,他覺得很有新鮮感,我們已經司空見慣,顯見數十年的隔絕,兩岸人民文化認知與價值觀仍然存有差距。
集會場合致詞使用講話稿,照本宣科,四平八穩,不容易出錯,這可能就是「通用講話稿」受青睞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