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佛教的死亡觀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730
字型大小:

這幾年來親近佛教,探究內典,大概是人活到一定的年齡,一定會叩問生死習題,人生自古誰無死,古大德早就告訴我們:「黃泉路上無老少」,邇來不少同事、友人,或盛年往生,或驟然離世,不免使人有人生如夢似幻之感。尤其子女漸長,回首前塵往事,孩子兒時才如昨日,而自己已近哀樂的輕熟年,《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佛家的般若空慧,《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但這樣空觀並不在消極的放棄一切,而是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世間的一切分別、執著、貪、瞋、癡、慢、疑,以無量的平等智慧正覺去觀照人生的實相,追求真理。一般人總以為佛教是迷信,其實佛理深奧難明,佛道是難行之道,佛教沒有教主,釋迦牟尼佛只是諸佛之一,在我們這一劫中示現成佛之道,他教誨我們,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眾生、我三無分別。
唯眾生執著太深,我們總是執著人世的名聞利養,尤其貪愛自己的身體,因此千古艱難唯一死,面對死亡,人們最常有的反應不是拒絕接受,就是逃避不願面對。越是貪圖感官享樂、貪戀身體,或對人生真相不明的人,才會怕死。殊不知,害怕死亡,就是害怕生命,就不能細細體會生命所帶來的驚奇和喜悅。當我們願意冒險,願意面對自己的恐懼時,才能繼續擁有成長的機會。我們的生命,沒有冒險就沒有浪漫可言。我們一生,即使一生赤貧過活,還是可以從苦難中學到開放心胸、接納自己的人生終點。直面死亡,能讓我們有勇氣冒險去做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事,並體驗新事物。死亡被視為對生命有害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死亡造成痛苦。它讓我們覺得,人生是無意義的:如果死亡會帶走一切,人生又有什麼意義?生命的結束讓我們感到驚悚,所以我們避而不見,從有意識的覺知中將之驅離。但是,假裝死亡不存在,並不能消滅死亡,我們仍可以從自己的反應中感覺到死亡的存在。面臨死亡時的恐懼和憤怒,就是一個明證。中國佛教中的淨土宗,教人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解脫生死輪迴,就是對生死習題的解答。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