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做為僑鄉的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222
字型大小:

近世以來,金門海外移民眾多,跨境流動的社群促成各個層面的社會文化變遷。
有關金門人海外僑居的記載散見於地方史料。《金門華僑志》指出明代隆慶、萬曆(1567-1620)之後已有川走南洋之例。亦有一些族譜記載17世紀中葉以降的出洋紀錄,可一窺當年的海外活動。此外,近年來我從田野調查掌握了近代以前海外金門人足跡,如馬六甲三寶山上發現7座金門人的墓,其中最早為1772年陳坑陳巽謀之墓;在日本長崎,1628年由泉漳船主所興建的福濟寺,做為閩南為主的船員、匠人安葬之所;1945年在戰爭摧毀下,僅存290座墓碑,其中可確定祖籍者,金門人有84座,數量居冠。這些線索說明了在鴉片戰爭之前,金門人已往來於東南亞、東北亞等港口城市。
1842年《南京條約》後廈門開港,一水之隔的金門進一步連結到東亞貿易網絡。此後,一直到1949年之前,金門有四次主要的海外移民潮。首先是1860年《北京條約》開放華工出洋合法化,出洋客不需再背負「背棄祖宗廬墓」的棄民身分,同時經濟困頓使得閩南人積極向海外謀生。第二次南渡潮在1912-1929年間,當時南洋相對於中國,商業發達、治安良好、往來便利,吸引了大批青壯人口外出。第三次移民潮是1937-1945年的中日戰爭期間,青年不願成為日軍軍伕,逃至南洋投靠親戚友人者比比皆是,本地俗稱「走日本手」。第四次則是1945-1949年間,因治安敗壞、盜賊四起,加上國民政府自南方省縣抽丁(徵兵)調往北方支援國共戰爭,致使僑民不願返鄉或本地壯丁進一步外逃。也就是說,前二次的僑居主要是經濟因素,後二次的遷徙則為戰亂與政治之故。當然,也有1954年九三砲戰、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被接往東南亞的僑民。
僑居地則遍及東南亞諸邦,如新加坡、馬來半島、北婆羅洲、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等地的主要港口城市,東北亞的日本長崎、神戶也聚集了一部分的金門鄉僑,香港亦然。當然,許多案例是同鄉陸續前往同一地點、從事同類工作、互助團結的「連鎖式移民」(chain migration)模式。出洋人數超過本地人口數,顯見金門是一個向外移民的社會。其中,海外金僑最為集中、人數最多的地方為新加坡。
之所以是新加坡,主要是政策因素。1819年,任英國蘇門答臘明古連(Bencoolen)總督的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取得新加坡島,1826年再與檳榔嶼、馬六甲合組海峽殖民地(Strait Settlements)。新加坡以重商主義的自由貿易政策,逐漸成為區域貿易的中心,並吸引了華人(以閩、潮、廣、瓊、客五大幫群為主)、印度人移民的到來。
從目前的研究看來,至少在1870年代,已有為數不少的金門人僑居新加坡。其中,一部分的商人於1876年正式建立「浯江孚濟廟」(金門會館前身),一部分的勞動者(又稱估俚、苦力,coolies)則在新加坡河沿岸成立至少34個鄉團,並合組「金浯江」(浯江公會前身)。
我在2007至2010年間,花了不少時間進行新加坡金門人社群的研究,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撰寫成《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會館》(2010)一書,並由金門縣文化局出版。這本書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很大的重視,不過,由於政府出版品的行銷通路有限,文化局亦無特別地推廣,本地知道這本書的人反而不多,實屬可惜。
僑鄉研究是閩南文化研究、建築史學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學科,自我期許為閩南文化重鎮,並積極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金門,應該投注更多的重視。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