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璉將軍家人及其他
臉友知我嗜讀名將傳記,近日以網路傳來中共書之影印文供我參考,說日前報紙副刊曾寫胡璉將軍侄子胡之駒來金,以其所言印証大陸所出版之書,研判內容可信。
我回說:「兄台所傳來文字,與弟前此閱《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第二集(解放軍出版社),書中〈胡璉〉篇所述類似。」事後,覺得意有未竟,不妨再說。
胡璉將軍一生,用兵練兵,足智多謀,善結軍心,屢建戰功,兩任金門司令官,文武兼資,致力各項建設,為戰地金門奠定了厚實基礎,功在國家,待民如親,金門人至今感念他,稱他為現代恩主公。筆者前此曾撰數文,稱述其人與李光前、高魁元的小故事,但今日要探索的是其家人種種。
台大李守孔教授寫有〈胡璉〉《中華民國名人傳》(近代中國出版社),在文末寫出:「璉妻曾廣瑜、廣仙為姊妹,係贛南興國望族。男之光、之輝、之耀,女之冰、之玉、之潔、之玲、之清,皆在國內外完成高等學業,分獲博士、碩士學位,在公私機關擔任重要職位。」
閱《陸軍一級上將胡公伯玉紀念集》,由書中所錄輓聯及追悼文字,知胡將軍長子胡之光娶楊心儀,次子胡之輝娶包殿齡,三子胡之耀娶宗才焮,長女胡之冰嫁相重新,次女胡之玉嫁鳳錦章,三女胡之潔嫁成重昆,四女胡之玲。五女胡之清嫁雷鳴。
民國八十幾年,金門文史工作學會理事長張火木教授邀胡之光教授等人來金門縣議會參加「胡璉將軍與金門社區總體營造研討會」,張教授邀我評論其論文,會中得識胡之光教授,日後,與胡教授曾多次交換書刊、共餐談話。
民國九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看金門日報知胡璉將軍舊屬當日上午九時許在太武山公墓公祭,我即趕往靈堂,見室外士兵儀隊淋雨肅立,室內與祭者敬穆行禮,心中欽敬感動。之後,與眾退役將士進入太武山的胡璉紀念館參觀,在二樓展示櫃見胡璉自撰陸軍官校簡歷影本,文初寫道:「余世居陝西華縣,赤水鎮南二里之北會同坊。介以華渭水間,沃野且清幽,業農,差堪自給。曾畢業縣立中學,投考北京大學不果。遂南入黃埔軍校,始受三民主義薰陶,前此蓋只有個人英雄思想,一如普通學生,讀書為作官,作官為揚名聲、顯父母也。」
日後見報章寫說胡璉曾考上北京大學,我甚感不解,曾向胡之光教授說,胡將軍親筆簡歷已明白寫出,人人得見。「投考北大不果」的解讀,並非考上而不就讀。正想建議他請人赴北大查閱當年錄取名單,不意他於一百年底辭世。
此次胡之駒來金所言有些是我前所未聞:說其叔胡璉本姓張,胡璉的爸爸叫張彥娃,被胡之駒的祖父胡英德收養,才改名胡景彥。他聽爺爺說過,胡璉在十六歲時,在老家有娶一房媳婦,但因為他跑去廣州唸軍校,就把這房元配休了。但《民國高級將領列傳》則說,胡璉到開封黃埔軍校秘密招生處報了名,并將胡俊儒改為胡璉,字伯玉,為了解決旅費,妻子吳秀娃賣掉新婚的首飾和娘家即將成熟的青苗,湊足盤纏,讓其上路。
民國九十九年縣文化局出版《胡璉將軍紀念專輯》,書中有許多珍貴史料,由中冊所刊〈1952年國民黨幹部訓練人員調查表〉(223頁)、〈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五組人事調查表〉(253頁),胡將軍親筆寫出他還有一子胡之軍(比胡之耀小四歲)。據悉,他曾就讀金門中學,為人豪爽大方,面貌酷似胡璉,高中未畢業就投考軍校,同學錄無他姓名相片,民國五十四年畢業的老校友,很多人見過他,也喜歡他,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以致《陸軍一級上將胡公伯玉紀念集》的子女署名祭文、輓聯,都不見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