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的電子媒體經驗(上)

發布日期:
作者: 楊肅民。
點閱率:794
字型大小:

民國七十年代,還只是老三台的時候,電子媒體獨大,三台沒到,記者會會為他們延後召開,那像現在百家爭鳴,電子媒體有線、無線一團亂,名嘴治國狗咬狗,有的被貼標籤,現場連線還被嘲諷、被罵還被打,電子媒體昔為天之驕子,今日倒成了社會亂源。
  我退伍之初,也曾懷抱電視夢,但去應徵一次,在鏡頭前唸一段旁白,對金門籍的閩式腔調,及ㄘㄗㄤㄥ不分,夢馬上醒了,自忖不是吃這口飯的料。
  不過,服預官役時,那一屆新聞碩士只有我一位,所以當大伙在抽籤要分發陸、海、空或陸戰軍種時,都沒有輪到我,最後才被告知我被逕分發到大直的三軍大學,還是上下班的。我以少尉佔少校器材官身分在三大的教務處教材科負責一個電視製作中心,專門幫三大教官錄製教學節目,另外,也兼三大校長的照相官。
  就是因為這層關係,即將退伍時,當時三大校長言百謙上將接見預官群,我請言校長幫忙寫推薦信,他也爽快答應了,把我推薦到華視去,但我接獲通知,才知並不是華視新聞部,而是華視新聞雜誌節目。
  華視新聞雜誌對我而言,並不陌生,因為我研一升研二時,就曾到該節目去實習兩個月,也製作了一個「墓地公園化」的專題播出,當時只是抱實習心態,卻沒有想到退伍真的來上班。
  新聞雜誌當時的主持人是陳月卿小姐和高信譚先生,陳小姐兼節目製作人,她也是我新研所的學姐,當時還有林玉清、胡毋意兩位學姐也在那,節目每週三播出四個專題,週四放假,每週五開會溝通專題題目,跟一般雜誌社作息有點類似。
  剛去先跟著學姐邊學習邊摸索,後來就開始獨當一面,自己報題目做想要的專題,只是在平面媒體,也許你可以自己自拍自寫,但在電視台,出去就是一組人馬,有攝影記者和助理,必須互相配合,有時攝影記者不夠分配,還必須跟外面的傳播公司租用,要遷就攝影記者的習性,這一點讓人較不習慣。
  另外,就是電子媒體分工較細,過音時也需要找主播或外面的過音員協助,我就曾找當時華視台內的李艷秋幫忙,也找過聲音十分有磁性的廣播人劉鍚華,他們的口白,可以幫專題增色不少。
  過完音後,必須自己剪接,當時新聞雜誌和新聞部共用剪接間,必須等他們忙完晚間新聞後,我們才能使用;所以每週二我們幾乎都要通宵熬夜剪帶子,大約從晚上十點或十一點接手,一邊剪聲音,一邊找畫面配合,通常一個十幾分鐘的專題,幾乎要剪到天亮才能完成,通宵熬夜,偶一為之還可忍受,若是經常得如此,對身體可不好受。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