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與散文
談到新文學,似乎就與五四分不開;尤其是散文。其實,在我國,散文的地位是遠遠超越西方的,不僅是源遠流長,一脈相沿;且能古今互通,新舊交融。 從最古老的甲骨文、殷商文告、金石銘文乃至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到新文學以後白話文所書寫出來的文章、札記、書信等皆屬之。
可以說,我國自有文字開始,廣義的散文就已經存在,且極具文學素質。而《尚書》應該是我國第一部散文集子。尤其古人濡墨信筆時,皆是集「文」「筆」兩種特徵而情馳神縱之,通過藝術的渲染,舍形忘影而成文。
然而傳統文章,每有重載道而輕性靈,專推敲而忽淋漓,是以早在文學革命以前,顧炎武即有時代文學之倡議。其後譚嗣同以詩界革命,黃遵義以我手寫我口呼應之,時勢所趨,終有民國六年風起雲湧的新文學運動。更使得中國散文史邁入一個嶄新的代,不少作家在從事創作同時,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吸收外國理論。
最早探討革新者可推胡適、錢玄同、傅斯年等為先驅。但他們重視語言的樸實美,卻無意中忽略了深邃美,且對散文的特性亦界定不清。直到郁達夫才對現代散文的特徵作一總述。他指出:現代散文最主要的特徵,是作家勇於流露自己的性靈於作品中;其次是不但題材擴大,對語言的運用更是無限廣泛;第三個特徵則是人性、社會性與大自然的調和,所謂「一粒砂子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境界。
但讓散文在文學史上狂飆者,當推五四運動。五四是我國文學史上大解放的時期。其主要運動有三:反對載「封建之道」、「代聖人立言」的古文,力倡寫實求真,表現真性情的白話散文。即周作人所謂的「美文」、王統照稱之能「使人閱之自生美感」文學。
此種類似於法國十八世紀文壇史上有名的新舊之爭,雖說新舊兩派對於文學史實,並非獨到精確:諸如林圩反對「引車賣漿之徒」的「土話」,殊不知詩三百未嘗不是布衣紅塵之俚語;而胡適引但丁(Dante)來支持他的白話運動,卻不明但丁在「論俚語」(De Vulgari Eloquentia)一書中,所力主的「宮詞」、「詞藻」等,竟是胡適所力棄的,寧非弔詭。
然而白話運動已排山倒海而來,其截斷眾流的影響,又豈僅是對散文的激盪而已;其次是將傳統寬廣的散文概念,推向於文學領域,所謂文學的散文;最後是大量吸收歐日等理論。如魯迅即反覆申說他所以寫作雜文,是為了對舊中國進行毫不留情的批評,而批准的精神正是日本文藝評論家川白村《出了象牙塔》書中的名言,可見影響之深。
然而,說來弔詭,五四以來的所謂新文學運動,其所洋溢著的反古典主義,通俗語彙的當令,心靈意識的動盪,個人性靈的重視,乃至革命思潮的澎湃等特質,儘管頗似德國十八世紀文壇,在韓德(Herder)倡導下的狂飆運動,但其結果及影響,則恐非五四諸人當初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