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醜我是金門人
這是一個發生在以色列的故事。
有位大陸非法移民,潛至以色列打工,不幸發生意外,政府依法進行賠償。由於罹難者為黑工,身家背景資料付之闕如,政府只好求助中國駐當地領事館代為查詢。沒想到領事館人員不願攬事,僅以四字回覆:「無可奉告」。以色列政府不死心,派人親往中國找尋死者家屬,總算尋獲其妻兒,立刻送上撫恤金─妻子得領年金至終老,孩子教育津貼至學業完成。
以色列政府鍥而不捨的人道關懷,絲毫不因長期投入中東戰事而視人命如草芥;反之中國官員的漠視人權、一派官僚,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我想起兩年前希拉蕊在哈佛大學的演講,她說:「20年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窮的國家。」理由包括絕大比例的高官富豪申請移民,對國家失去信心;不了解作為社會一份子,對社會國家甚至國際間應負有的責任和義務;崇拜權力和金錢,自私自利,沒有愛心和同情心;背叛人性,無法贏得尊重與信任;沒有學到什麼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肆無忌憚地破壞環境、掠奪資源。
對於希拉蕊如此強力的指控,同為華夏子民的我們,聽來難免刺耳,但她卻也真切點出中國人向來不尊重生命、不能活出莊嚴的民族性格。
關於探討中國民族性的論述,最早美國傳教士史密斯即提出中國人重面子善做戲、不精確、缺乏同情心、極端迷信、缺乏誠信….等26種毛病;梁啟超也直指中國人愚昧、為我、好偽、怯懦….;嚴復更悲嘆中國「民智已下矣,民德已衰矣,民力已困矣」。近代魯迅筆下的阿Q,演活了冷漠、奴性、自大又自卑的中國人性;柏楊更總其大成,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激烈批判中國人的醬缸文化,甚至以濾過性病毒來比喻,謂子子孫孫都感染此惡習,到今天都不能痊癒。
民族性是人性的展現,人性之形成源自集體人格。我常思索,金門人的集體人格是什麼?我們是否能夠基因突變,跳出醜陋的中國人的印象?
我相信我們做得到,只要努力尋找及優化金門人的集體人格。
地瓜精神一直令金門人引以為傲,其中蘊涵多少深植於土地的情感,以及刻苦耐勞、克勤克儉的家訓傳承。如果我們能夠將土地之愛,從莊稼之取得擴大為珍惜自然與大地共生的觀念;如果我們能夠堅忍刻苦又不失慷慨大度之心……
人情味濃亦是金門特色之一,離島鎖國、宗祠文化,將人際網路建構得如此綿密。小島長住人口僅五萬人,如果我們能夠將姓氏之親、家族之親、同儕之親,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果我們能夠令人情不成為綑綁,不阻礙公民社會發展,而成為向上的力量……
金門保存最多的閩南祭祀文化,令人遺憾的是它同時也製造了許多家庭問題以及世界公害。如果我們能夠回歸慎終追遠的真諦──敬天愛人,擺脫形式主義,簡化繁文縟節,厚待親人、敦睦鄉里,為心靈環保、地球環保盡分心力……
金門知識份子最多,軍公教家庭幾乎佔人口一半,民間亦不乏懷抱使命之人。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期待有志之士能夠引領風潮,把生命能量轉變成為優質的社會風氣,風行草偃,形塑出最優質的金門人的集體人格。
前日報刊「冀望一座以文化光采傳頌的光榮島嶼之復興」。文化是什麼?如何復興?余秋雨說:「文化的最後一級台階,是為靈魂找到故鄉。」金門人的靈魂故鄉在哪裡,這恐怕要從金門人的集體人格中去探索。
我依然相信:我不醜,我是金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