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隔閡說「代溝」
自從金廈開通船運以來,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去福建安溪老家就不需要再走金門、臺北〈過夜〉、中正機場、香港轉廈門這條費時兩天一夜的路線,定居台北的孫子無形中減少了和祖父母相處的機會;利用寒暑假或老人家壽辰、金婚、鑽石婚的時機,臺金之間總是匆匆來去,加以孫輩人數眾多,少了個別的互動。聚少離多,又因不同年齡層次的生活背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造成的心理距離,影響了三代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最近二老來臺北,一個「牙刷狀況」成為家族聚會時笑談的材料,也凸顯了「代溝」問題。
兩位老人家遠行,通常習慣隨身攜帶毛巾、牙刷等盥洗用具,這次阿嬤的牙刷忘了帶,沒先告知,來家次日早晨梳洗時,正要重新跟他說如何使用熱水,她突然問說「牙刷『青菜』拿哪一支都可以嗎?」趕緊拿支新牙刷給她,但我家那一對正忙著準備上班、上學的寶貝,神情怪異的跟我「扮鬼臉」,輕聲說「好險」,還進盥洗室取走自己的用具,似乎擔心阿嬤等一下又隨意抓一條毛巾洗臉,這一幕,勾起了我的一些兒時回憶,也給孩子們做了次機會教育!
民國四十年代的金門,一般家庭經濟條件都不好,物資尤其匱乏。孩提時,我們家大大小小就只用那唯一的一把牙刷;應該是開始上學以後,學校衛生教育的影響,或是經濟情況好轉,但也只是大人和小孩或兄弟和姊妹分開來共用,什麼時候有自己的一支牙刷,已不復記憶,或許是國中畢業去台灣及金門高中住校時,才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牙刷吧?所以,阿嬤說「牙刷『青菜』拿哪一支都可以嗎?」我可以理解,表示我們有那個年代共同的時代烙印,而祖孫之間的誤解和隔膜,卻是世代隔閡所造成的「代溝」。
由於生活時間和環境背景的不同,上一代的人和下一代的人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有其差別,故而對同一件事物的好惡看法、價值判斷各異,因此會有各持己見,壁壘分明的現象,兩代人之間便會形成一堵無形的牆,容易產生誤會,這種事情無關對錯、無關善惡,也無關道德,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套用一句翻譯自國外的現代語言,即所謂「代溝」。
科技進步,時代迅猛發展,「代溝」是時間的痕跡,社會變革的積累。拜媒體及網路發達之賜,縮短了不同年齡層對事物理解的差異,但有時在年齡相隔十年、八年的人們之間,卻會有令人驚嘆的代溝問題。尤其是「網軍」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你無法想像,可能是一個不怎麼樣的小人物,一夕之間便成了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就如台灣現在的「柯文哲現象」,你無法理解,可是它又事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