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長路
去年八月,參加夏潮基金會舉辦的湖南交流活動,目睹楊樹清尋鄉歸根,透過湖南各個組織,得以在他父親原鄉祭拜,過程感人。很有意思的是,有時候聊起來,很多人與金門都有關係,像是藝人馬如龍,曾於金門服役,曾因為英勇表現,得過戰鬥勳章。作家蔡詩萍襁褓階段,曾經吃飲金門水。交訪團還有作家鄧湘揚,魏德聖曾根據他的著作,拍攝《賽德克.巴萊》,他也在金門服役,主管的業務與軍中樂園相關,聽他敘述當年金門事蹟,實在目瞪口呆。
可惜不若楊樹清強大的記憶力,聽聞當下,吃驚、感嘆,現在回憶,泰半多忘了。
參訪團還有一位是凌性傑,他與吳岱穎都在建中擔任教職,教學熱忱,不斷提出教學想法,提供學生、家長、跟老師參考。凌性傑、吳岱穎,曾經應文化局之邀,參與浯島文學獎評審工作。那一回,兩名作家第一次拜訪金門。記得吳岱穎手傷了,我們走進金城香蜂一條根,購買藥品,正值老闆娘在,幫吳推拿治療,吳臉色蒼白,急聲喊痛,表情逗趣誇張,讓我們不知道他是真的痛、還是「演」著很痛,紛紛大笑。
凌性傑身為國文老師,自然常被參訪團問到歷史與文學問題了。他也在報紙、雜誌寫新詩賞析,並且在爾雅出版社,寫了一大部日記。
讀他的以及別人的文章,發覺作家都有一個特色,就是「慢下來」。放慢速度的證據,就是書寫了。書寫是一種慢下來的工夫,萬事煩憂,不慢下來,看不到憂的面貌;萬物擾人,不慢下來,無法思辨是物擾人、還是人擾物啊?這在自由創作,以及為了某目的而寫,都一樣。性傑曾經著作高中新詩賞析讀本,這也是要慢的。因為,這是為了溝通而寫,得慢,找到國文課本題材,再得慢,思酌什麼樣的聯想跟題材最適合教師參考、學生閱讀。他們更得慢,因為人腦畢竟不是電腦,他們得停下來找資料、過濾、選擇、裁用,才能幫每一篇國文教材,找到合適的延伸方向。
凌性傑、吳岱穎是博學跟精學的。他們的精學顯現在對國文教學的引介跟延伸,博學在以古典文學、當代文學,東、西方歷史跟哲學、佳句跟名言引用等,貫穿古今東西,猶如遊龍,上天入地,穿越古今。
事實上,精學的成功恰是在博學的發揮,博學的基礎也恰為精學的後盾。
參訪團有人知道凌性傑是老師,也找他交流教育經驗。現代社會,很多人只育有一個孩子,對待孩子的教育,更得慎重。孩子的將來,也要接受各種考驗。凌性傑不鼓勵背書,希望學生能有靈活的思緒,以便應付各種考題。考題,在課堂上、也在人生路上,我們可以無從準備,但也可以只準備好一種解答。
我發現我在參訪旅途上,是必須備好一種答案的,那就是當作家群知道你是金門人,紛紛拿酒來飲時,我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