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相簿與故事
近幾年台灣舊有的眷村改造,已經陸續拆遷興建完成,加上老榮民的凋零,一些眷村文化隨之快速流失。在大陸熱絡的文物交易市場,都能零星看到從台灣轉進過來的老照片及證件等文物,部分台灣人熱衷到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地開文物店,對象都是大陸文物的愛好者。大陸商家也在台灣設固定點,按時徵集拍賣品,內地老照片的拍賣市場成熟穩定,有一定的文化收藏意義與經濟增值空間。
抗日勝利後的國共三年內戰期間,激烈的東北戰場,中共繳獲一批國民黨官兵未能寄出的郵袋,因時局動盪而擱置了半個世紀,幾年前才從塵封的檔案館倉庫提出,利用大批人力重新整理信件內容,並且篩選部分信件出書,一張張的照片及家書名詩字字血淚,印證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句,直接控訴時代的悲哀。
當年自己的大舅也投入那場戰爭,民國35年國民政府開始在金門徵兵調往內地作戰,年滿20歲至25歲的適齡壯丁,皆須接受身家調查,然後辦理抽籤徵召,他隨同入伍的37名員額,首先駐進後浦南門許氏宗祠,連夜離開金門到廈門。為防止新兵逃跑,集體被拘禁在鼓浪嶼西林別墅(永春路73號,一棟越南華僑黃仲訊所建的洋樓別墅,民國38年淪陷前充當軍隊的傷兵營,現在已經改為鄭成功紀念館)。二個月之後入夜運往東北,他們坐了七天的航程,開拔到葫蘆島登陸參戰。
民國37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發生的國共內戰稱之遼寧戰役,此場戰爭使國民政府損失42萬軍人,導致喪失整個關外防線,中共軍隊因接收東北而坐大,乘勢長驅直下佔領中國大陸。他所屬的單位也受到圍城,全師乏糧斷炊,兵不血刃成為共軍俘虜,收編後再度上內戰火線。
民國39年韓戰爆發,原國民政府改編的軍人幾乎都被推至前線打南韓及美軍,他們越過鴨綠江抵達漢城,劫後安置到福建沙縣成家定居。開放大陸探親時,金門仍處戰地政務戒嚴時期,大舅的信件由第三地輾轉給家鄉的親人,最終以前台籍國軍身分返鄉。民國八十九年病逝在沙縣,這二年舅媽以年邁體弱,將大舅參軍、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探親返鄉等老照片交代子女保管;這一系列家族的照片,遙想有先人的印記,一生都被戰事俘虜,也有家族歷史的傷痕。
自己存放二、三十年的幾本老相簿,關於台籍日本兵、大陸轉進國軍、服役調防軍人等三種類型。因為影像中有了金門的標記,老兵曾經在金門駐防過,青春的歲月留在島上,都能替過去的時代說些感人的故事,隨著金門軍事文化色彩的消失,我們是否更應深層思考軍事影像的保存利用問題,許多在地化的故事仍待持續被挖掘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