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咯港腳的金門人
位於馬來半島柔佛西南端、新加坡北端的龜咯島(Pulau Kukup),面積有6.472平方公里,並有8平方公里的潮間帶,是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島。由於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1997年劃入馬來西亞的國家公園,並在2003年成為國際重要濕地。
正因龜咯島豐富的海洋資源,一百多年前就吸引了南渡的華人到此謀生,並發展出兩個漁業為主的村落,一為同安人為主的龜咯咸水港(Ayer Masin),一為金門人為主的龜咯港腳(Kukup Laut)。這些村落的建築物以高腳屋(浮腳屋)的方式興建於沼澤地之上,除了住家之外,也興建數座大小不一的華人廟宇,在海外重建家園。
過去,在新馬尚未分家的年代,龜咯的漁獲除供應本地市場外,亦可藉由舢舨直接運往鄰近的新加坡。不過,現在有一條公路,能夠往來於笨珍(Pontian,距離約20公里)、新山(Johor Bahru,距離約70公里),當然也可以跨過柔佛海峽的大橋進入新加坡,車程約莫一個多小時,用囉哩(卡車)把海鮮運出去。現在,龜咯吸引了不少觀光客的到來,碼頭亦有航班連通印尼。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地產業正積極轉型中,漁業方面從近海捕撈到海上養殖,十分成功;高腳屋的民宿也如火如荼地開張,吸引了大馬各地及新加坡的遊客。
2017年的2月,在葉鉛麗、葉世平姊弟及新加坡金門會館楊素美的陪伴下,我來到龜咯港腳。葉家五姊弟(鉛麗、世豐、世平、世品、世民)是金門後裔,出生於龜咯港腳,長大之後到新加坡發展,均有很好的成就。他們經常利用假日開車返回龜咯港腳。他們把老家的高腳屋整理得非常好,供奉祖先牌位的案桌一塵不染,祖先畫像也掛於廳堂,看得出他們對於童年生活的場景有著濃厚的情感。在老屋的後方,葉家姊弟也擴建了一進鋼筋混凝土的二層高腳屋,寬闊舒適,可眺望海景,可做為接待朋友的空間,更是維繫大家族情感的地方。
這裡的金門人有著信任互助的傳統。舊時,每人的漁獲所得需要繳納2﹪的互助會基金。甚至葉耀彬先賢(葉家五姊弟的阿公)生意做得大,他的魚蝦買賣金額幾乎捐出一半。這個被當地金門人稱為「大公司公益金」則被用來資助公共路橋、神廟及華文學校等。更令人敬佩的是,這種傳統迄今仍在,非常難得。
1926年在葉耀彬的倡議下,耕文學校(Ken Boon School)開辦,首屆學生18名。他以一元對一元的方式,挹注了公益金,並讓華文教育在遙遠的南洋漁村得以生根。葉耀彬的孫子葉世平繼承了祖父的職志,現在擔任耕文學校的校董主席,付出甚多。現任校長邱玉珍率領著一群熱情的老師,積極投入小學及幼兒園的教育。校舍雖不像金門本地的國民小學宏偉,但環境乾淨優美,孩子們活潑有禮。世平兄引領著我參觀校史室,讓我對當地的風土歷史及華文教育有了深刻的認識。
龜咯港腳的金門人雖多,但已經是第三代、第四代以後的後裔。絕大多數的他們只知道祖籍地在金門(甚至出身哪一村根本不清楚),而鮮有機會返回。龜咯港腳也因為沒有組織金門會館等鄉團,縣府的海外宣慰團不曾到來;他們也不懂如何申請青年返鄉團的補助,讓他們的子弟有機會回來認識父祖之鄉。開展深入的研究也有其必要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了解龜咯港腳的移民歷史、社會發展、產業文化及其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