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多吃點
思緒飄忽,在寫作時,它們必須做一個整理。寫作未必都是回憶的整理,但的確佔據重要區塊,至今,我仍向許多人述說,昔果山七號屋後,那一株需要兩人環抱的木麻黃。它是我的文學啟蒙,雖然它已經不在,連遺址都沒有。
我爬上樹看漫畫。漫畫是租來的,我偷偷溜進爺爺房裡,要了兩塊錢,轉身即到村子入口的理髮廳,租漫畫書。漫畫眷養我的閱讀,主要是在窮苦年頭,找到一本好文字,竟然很難。在樹上讀書,那滋味跟在冷氣房、書房,正襟危坐是不同的,離地幾米高,彷彿思緒更容易飛行。
閱讀的樂趣就在抽離。抽離讀者的時空、情緒、身分,給予適當線索,任憑想像遨遊。我現在回老家,都要哀悼這棵樹。樹沒了,老家欠乏人氣,只有海,仍在澎湃。這往往讓我想到傷逝,迴避不了、一旦涉及了,卻會老得更快。
尤其是當我與孩子提到時,我不禁從一棵樹的傷逝,聊到一個人的傷逝。母親兩年前離開,帶給家族無比傷痛,母親離開以後,父親哀傷,病痛跟著多了。失去母親陪伴是他永遠的傷痕,他不知道傷逝的種類繁多,父母走了、妻子離開了,他幾年前中風、腸胃開刀,意味著許多神經與器官與他不告而別。
父親總把電視聲音開得好大,每回撥電話給他,聽到話筒響起陣陣喧嘩,總讓我有個錯覺,父親那邊人聲匯聚,直到進了屋子,熱鬧的,常是說話的電視機。爺爺電視機音量越開越大,他的聽力也在告別,弟弟帶他看診、去耳垢、點藥水,讓離去這回事,有了緩衝,我不知道那能持續多久?
我到父親家,有時候會狡猾地調降音量,試試他的耳力是否進步?弟弟留意到,與我相視莞爾。
這些該到的、且常是順著時序一一報到的病痛,對父親來說都像是忽然到來?果真如此嗎?生、老、病、死,是過度簡約的循環,一個「病」字,吃掉了所有的病,龍應台的書《天長地久》,提到父親教她死亡、母親教她老與病,我則相反,父親教我怎麼病、如何老?只是當這一切發生時,我的父親都像是第一回遭遇。
這不是獨到的發明。長一輩的,知道生活打拚累,病與苦都是自己吞;他們不常告訴子女病痛,忘了子女也會老、也會病。我故意在父親面前告訴孩子,以後哪,我有什麼病痛都要一一說給孩子聽,像是目前,腰背偶爾疼,像卡著東西;左邊膝蓋不若右邊明朗,我得服用軟骨素,並剛從洛杉磯帶回來好幾瓶葡萄糖胺;這一些,我都不想跟父母一樣裝強,他們怕帶給孩子麻煩,讓子女請假陪他們就診,他們不知道,示弱是必須的,因為年紀一到,這些病痛會一一跟我、以及我的孩子報到。
孩子在母親過世後,住進父親家,回到家看不到孩子,常感到失落的,回到父母家沒看到母親,我也無法習慣。兩個家,擺設依舊,灰塵依舊。「天長地久」是一個神話,但我好幾回私心祈禱,這個平凡的滿足永遠存在。那是在除夕團圓飯上,我們一家安靜拘謹地吃飯,父母沒有豐富的交際語言,只是頻頻催促我們多吃。
我看到母親笑得羞赧。她知道,她能說只有那幾句,而我沒料到我牢牢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