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偶遇青春時
人生當中不少偶遇,曾在捷運站碰見王先正、呂坤和,在新北某演場,覺得來人眼熟,原是好久不見的李毓秀。同鄉,隔著台灣海峽,而能在茫茫人海遇見,實屬不易。或者選舉後,新科縣長楊鎮浯進昔果山謝票,我恰從後浦購物回,及時趕上,有了合影的時間。
偶遇總是難忘,尤其遇見的人刻在遠方。有一年春節,我在淡水遇見高中同學,我按著孩子的肩頭,輕聲說,「喊阿伯哪。」同學帶著女兒。她的小臉兒被冬風吹得凍紅,穿紅外套、戴紅花帽,非常喜氣。淡水老街是旅遊熱點,行人不僅如織,而且織得凌亂,情人兩兩成對、家族三五成群、青青學子團團圍聚,每種移動都是一種織法,沒想到同學左閃右閃、我與孩子東挪西移,竟會頭了。
我們只頓了一下,便認出彼此,「喊阿伯、喊阿伯」,我督促孩子。
關於人情稱謂,孩子向來拘謹,那一回也不例外,怯怯喊了聲阿伯,同學約莫是聽不見。稱謂不僅是稱謂,後頭有故事呢,待與同學父女分別,我才跟孩子說,他是我最要好的高中同學,住得也近,常在超商或者傳統市場碰著。
必須人生幾回寒暑了,才會興起可有久交的朋友之感?與朋友相識於青春歲月,相伴於初老時分,那是人生的幸福,所以我常問孩子,可有要好的朋友或同學?當長大了、成家了,或許距離遙遠,卻會留在朋友的敘述裡,如同童話的經典開場,「在很久很久以前……」。
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時不知道寒暑,我跟同學就玩在一塊了。我們是國中與高中同學,一塊健行,往山裡走、往溪邊行,包括名聞遐邇的中部橫貫公路。當時,台灣旅遊風氣未開,走訪太魯閣與天祥時,它們一如它們的地名,悠悠寧靜,完全不像今天,台灣與大陸旅客如織。
當時,是一九八○年了。二十多年後,也就是淡水巧遇後不久,同學移民巴西。幾年後他返台,我帶孩子與他們吃飯,一起逛台北車站地下街,買了巴西難以購置的《武則天》、《神雕俠侶》等連續劇當禮物。當年啊當年,我都忘了確切的年,但記得甄環還沒有傳,瑯琊尚未在榜上,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還在遠方,否則,我當然奉上最熱的禮物,給心頭最熱的朋友。
那一回,我們且同訪高中老師,老師不禁問,花這般代價,花無盡的鄉愁,離台、入他國籍,值不值得?同學住巴西,並非如我之前無稽設想的住莊園、養小馬,而賴買賣中國結等東方飾品維生,一個月得做台幣三十萬業績,才小有利潤。在台灣苦,到巴西苦,老師不解,兩邊都苦,何不在台灣苦?妻子認識他二十載,說他現在老了好多,我卻覺得,他只是倦了。
有一回,約莫也十多年了,我與楊樹清伴行一小段路,該在西門站四號、往中山堂出口,我說與鄉親吃飯、喝酒,感受就是不同。同鄉是地緣關係,要能相識相伴,賴的就是緣與情了。
難怪,我對於淡水偶遇這事,記憶深刻。當時,我跟孩子剛買上甩炮與仙女棒,要到廣場上玩,我們攜手,穿梭如織旅客,尋自己的路,往廣場走,哪知竟遇上了,彼此停下後,也深刻年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