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七餅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1,170
字型大小:

小時候住在後浦街,後浦街位於後浦城,後浦城在一百年前的清朝,可以算是當時的台北市,而後浦街就是當時的中山南北路,是一條很熱鬧的街道。
清朝入關後的268年歷史,後浦城受清政府管轄,典章制度與地表建築,把後浦城塑造成金門島上政治、經濟、宗教、教育等中心,成為金門島上最熱鬧的城鎮。
即使到今天,後浦城的歷史仍可從一些古老的建築印證一二。比如香火鼎盛的「觀音亭」內有一方最古老的「慈航普渡」匾(乾隆18年,西元1753年),在香煙繚繞下,已經烏金得發亮,叫人看了心緒會飛越時空,想起266年前的乾隆皇朝,後浦城這裡是怎樣?再從拜亭上方的「靈濟寺」匾(道光4年,西元1824年),讀到那段北風推送凶猛火焰殃及鄰舍,很自然的,會抬頭東張西望,推想當時,在一旁十二年前才剛矗立的邱母節孝坊(嘉慶17年,西元1812年),在眾人驚恐中,是否花崗石柱燒得燙人;而遠處,城之西廂,也是在十三年前才剛落成的「浯島城隍廟」(嘉慶18年,西元1813年),廟內的城隍爺,是否也急急如律令、調兵遣將,潑水救火,想著,燒呀燒,該不會波及到這兩棟剛落成的後浦新地標吧!
清代,後浦城有觀音亭、總兵署、縣丞署、浯江書院、邱母節孝坊、陳氏大宗祠,這些大型的公家建築,從清初到清末,陸續站在後浦街頭,引領一些民間宅第也跟著陸續興建,構成後浦城像蜈蚣屈走一般的十字街坊。
我從小在後浦城長大,後浦街留存許多美好的回憶。我懷念過年的元宵節,那時街道上,必定張掛花燈,街頭的「觀音亭」,更是燭光照人,大紅的蠟燭,點亮廟裡廟外,諸多善男信女為了還願,紛紛前來頂禮膜拜。
那時候,官方規定店家要在元宵節張燈結綵,這是戰地政務時代宵禁規定之餘,唯一逆向操作的作為,店家雖被規定得恍然,但也只好服從。
大人們忙著張燈結綵時,小孩子則忙著到山上闢尋竹子,製作關刀燈與火把。
元宵節,是女生秀「七餅燈」的時候,紙糊的七餅燈,摺疊起來,像一塊圓餅,拉開來,就成一個圓柱體,在中間點著一根小蠟燭,形成燈籠一般,女生以竹棍擎著,小心翼翼的走著,一路低頭看,蠟燭在筒中搖搖曳曳,不容絲毫傾斜,否則燈籠著火,瞬間化為灰燼,愛哭的女生只好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葬送花燈了。
而那年代的男生,偏愛做關刀燈,我們到山上尋找綠竹,劈一截,再從頂部剖開成竹篾狀,再撐開竹篾,綁成關刀形,然後糊上透明的玻璃紙,做出藍紅黃綠各種色彩的關刀燈,功夫好的會在關刀內放置一個蠟燭座,點上蠟燭,讓光線透出來,能夠讓關刀燈亮起來,是高手,蠟燭不倒,沒燒起來的,是本事,只是這支辛苦紮結的關刀燈,往往是中看不中用,點綴裝飾而已。
至於火把,是利用一支中空的紙棍,裡面塞滿蠟燭淚,蠟燭淚中間再穿入棉線,讓棉線引燃蠟燭淚燒起來,這種火把火焰算是文火,難以滿足自命是梁山泊英雄好漢的痛快感。
那時候,我家開布店,從台灣買回來的絨布匹,是利用一支直徑約二吋的紙棍,捲成一匹布,只有等待布賣完,才可取到內中的紙棍,因此那是稀罕之物,我因家利之便,在元宵節前後,也就成為童伴覬覦的對象。
這些元宵節花燈往事,在那年代,充滿手作功夫與成就,推想今天,已經不時興這個了,於我而言,元宵節的花燈也只存夢憶。
不料久違的「七餅燈」,近日在逛跳蚤市場時被我尋獲,四個紙糊的「七餅燈」,潛藏在混沌的塑膠袋內,在大家還在猜測時,我一把搶起,揣在懷裡,想著今年元宵節,可以讓外孫女見識一下「七餅燈」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