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教不倦‧具使命感的阮玉絲
1978年,臺灣臺大中文系畢業,阮玉絲帶著樂蘅軍導師的兩句話回到僑居地香港:「傳承中華文化,任重道遠。」40年來,由香港到澳洲,阮玉絲女士從事華文教育,不厭不倦。
一、知識改變命運
「為什麼會來臺灣讀大學?」
阮玉絲話說從頭。「小時候家裡窮,小學畢業,我就必須到工廠上班。當時的香港經濟不好,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年輕女孩的最大出路是嫁到美國去。有一次,我看到一篇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報導,童年貧困的他自學成功,靠『知識改變命運』。我告訴自己:我也要改變家中貧窮的命運,我要讀書!因此,我白天上班,晚上讀中學夜校,並努力爭取到臺灣讀書的機會。也因此,當我入讀臺大中文系時,年齡比同學大了些。」
二、正職商場,兼職華文教學
1970年代的香港,猶是文化沙漠,這一批臺大中文系畢業的僑生回到僑居地後,大多投入華文教育工作。阮玉絲亦不例外。
1986年,阮玉絲移民澳洲,結束了在香港的華文教育工作。
移民澳洲,阮玉絲的正職在窗簾公司上班,但她念念不忘自己是中文系科班出身,負有「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一個機緣,巧遇「澳洲華人天主教會中文學校」的校監,校監力邀她為孩子們上課。教會的中文班,周六、周日才有課,阮玉絲珍惜此教學機會,一兼職就長達二十五年,7年(1988-1994)單純的兼課教師,18年(1995-2012)教務主任。
事實上,工資要向政府繳稅,做了兩份工作的阮玉絲,扣掉稅,教學的工資也沒了,旁人不懂:為什麼周休二日不休息?要工作得這麼辛苦?但熱情的阮玉絲在「傳承中華文化」使命感的驅動下,對此「近於志工」、但比志工還辛苦的教學工作卻樂此不疲!
三、從遊戲中學習
「能談談妳華校裡的教材嗎?」
「在澳洲,因為學華文的孩子以香港人、臺灣人居多,所以我們有粵語班、國語班,以配合家庭母語。中學、小學的粵語班用香港教材,國語(普通話)班用臺灣教材; 至於幼稚園,雖也分粵語班、國語班,但均用當地老師自編的教材。」
「教法呢?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嗎?」
阮玉絲強調:「興趣的引導非常重要!因為在澳洲,華文並不是這些孩子的正規課,他們是被家長逼來學的,故稍遇挫折,很容易打退堂鼓。因此,我的教學法特別重視興趣的培養,強調『從遊戲中學習』。」
阮老師以愛心、耐心,對孩子們循循善誘。「首先,從象形文字入手,讓孩子畫山寫水,畫自己的姓名,挑起他認識中國字的興趣。然後,要他們背誦名言嘉句,要求不多,能背一句是一句。鼓勵他們有了一些基礎後,大學再進一步選讀中文課程。此外,我也重視中國的節慶活動,過新年,穿紅衣拿紅包,過中秋,吃團圓月餅……等等,讓孩子們玩得很高興。一旦孩子對中文有了興趣,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 他們即使沒有老師、沒有字典,也可自行上網查資料,自學精進。」
除了共用的教材,阮老師還特別為孩子加強「中國歷史」的知識,因為她希望孩子們不只是會說中國話,他們還能瞭解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豐富偉大。當然,喜愛文學的阮老師更不忘鼓勵孩子們吟詩唱詞,多多認識優美的中國文學。
退休後的阮老師還持續會回學校小兼一、二堂課。除了「傳承中國文化」的「任重」使命感外,學生們的回饋,更是支持阮老師「道遠」的主要動力吧?!
「妳的教學法成功嗎?」
「當然成功!」顯然地,40年來教不倦的阮老師對自己的海外華文教學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