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奠安儀式中的「茅沙盤」談起
金門地區近三十年來大小宗祠、宮廟,重修後奠安事例頗多。但祭禮中的晉爵、酌酒、酹酒,「酹酒」 一節,卻出現兩種版本,一種是於紅毯上至三只壽金,用以承爵中之酒。另一種是紅漆木桶盤,中置細白海沙,沙上放置曬乾的草株。如就傳統禮法而言,則後者為是。
在《左傳.僖公四年》有這麼一段紀載:「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同樣的一段史事也出現在《史記.卷六二.管晏傳》:「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白話的解釋是:你們應該進貢的包茅沒有按時送來,不供應周王祭祀的用品,沒有滲酒(過濾酒)的東西,這是我要向你質問並征討你的。
寡人是齊桓公,是管仲的頂頭上司,為何祭神時所需的包茅沒有按時進貢就要攻打他國呢?
古時因對自然了解甚少,因此十分重視對神的祭祀,而茅作為祭神時不可或缺之物,又是給天子的貢品,因此被人附會出更重要的深意,有時甚至成為攻伐的藉口。但這藉口其實背後還隱藏著一段奪妻之恨。
春秋時,齊桓公一次跟夫人蔡姬在水中划船遊玩,蔡姬習於水性,但桓公不會游泳,蔡姬一時玩得興起,便晃動船身來捉弄桓公。桓公很害怕,勸阻她,蔡姬少年貪玩的心性,並沒有停止,兩人為此竟然大吵了一架。蔡姬覺得受了委屈,賭氣跑回娘家蔡國,向她的父親蔡侯訴苦。
蔡侯也肚量狹窄,一時昏了頭,把蔡姬在未醮夫的情形下,再嫁給了楚王。齊桓公對此十分惱恨,認為自己受了奇恥大辱,記恨於心。齊桓公第九次大會諸侯時,矛頭直指蔡國。蔡侯懼怕而投降,齊桓公遷怒楚國,就率聯軍去攻打。楚成王大驚,便派大夫屈完去問緣由。而管仲為齊桓公提出的楚國第一大重罪即為「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征」。譯成白話是:「你們好久沒有進貢包茅,天子因此不能按禮祭神,於是來征討你們。」包茅不入只是一個藉口,未醮再嫁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另外古時民俗,女子贈男子以茅,即有婚姻戀慕之意。在《詩經.邶風.靜女》一詩中的「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解釋為「遠自郊野贈柔荑,誠然美好又珍異」,這個「荑」便指白茅。
綜上所述所謂的「包茅」是指成束捆綁的菁茅草。古代祭祀時,用來濾酒去滓,為春秋時楚國上貢給周天子的貢物之一。對照著奠安時的禮儀來看,木桶盤中置沙,沙上放置曬乾的草株,酹酒時將酒由倒茅草上傾注而下,才符合祭神儀節。
而茅沙盤本身就是祭器之一,在清.徐乾學的《讀禮通考》卷一〈具祭器〉一節中詳載祠堂所應具備的祭器:「卓子、牀、席、香爐、香合、香匙燭檠、茅沙盤、祝版、環珓、酒注、盞盤盞、茶缾、茶盞並杔椀、楪子、匙、箸、酒尊方酒尊、托盤、盥盤並架、帨巾並架、火爐〉」,可見得茅沙盤是日常具備的祭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