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館芻議
金門的傳統聚落,有一個重大的特色,就是封閉性與原始性。因其封閉,所以原始,那要歸根於一九四九年兩岸分裂,國共的對峙,讓金門的民情風俗與社會,率多保留清末民初的色彩。
金門的文化底蘊深厚,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怎麼個深厚法?有時也沒有去深究,只是吾從眾而已;其實只要從金門各村落反映的特性,就可以思過半矣,覺得文化底蘊深厚之說,不是沒來由的。
金門的聚落少則數百年,多則上千年,有的還保留單一姓氏的宗姓社會組織,這就很難得了。金門的傳統村落有幾個型態:有科甲文化型的,如陽翟、瓊林與青嶼;有僑鄉文化型的,如水頭、珠山與碧山;有戰役史蹟型的,如古寧頭、安岐與湖尾。
在這些多樣性的村落之中,怎麼把它門的精華表現出來,村史的寫作當然是其中之一,過去幾年已出版了不下二十本,可說成績斐然。如果能進一步成立村史館,用圖像與資料陳展出來,豈不是有功於文教。
這個構想在腦海中盤旋許久,剛好去年底到江西婺源旅遊,在汪口發現了一座村史館,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頓覺心有戚戚焉;然而,汪口的村史館太八股了,不是我所要的村史館。金門的村史館應有它的戰地風情與人文史觀。
成立村史館其實不難,金門各聚落多有活動中心,或是縣定古蹟與歷史建築,如果能加以活化,找幾個試點,結合村里的耆老與才智之士,把一個村落的沿革,地景的改變,歷史的內涵,人物的薈萃等等表現出來,就會在祭祀與拜拜之外,多了一點人世的景觀。
一個鄉村的靈魂是人,而且是活人,如何把地方這些活人的事蹟彰顯出來,無疑是村史館的重要課題。金門有成就的人,以宗祠晉匾為榮,你現在看到那些進士匾,心裡有何感覺呢?它走不進人的心中,深植不進腦中。因此,我們要有圖像,有資料,甚至有影音讓它活在後人的記憶之中。
金門有一千七百年的歷史,尤其自一九一五年獨立設縣以來,金門百年史綱可說內容豐富,在此不必贅言。如果成立村史館,相信以各村的特性,都有可觀的內容。我常覺得一代一代的人過去了,歷史都是帝王將相的紀錄,庶民常常被淹沒了。歷史是人民寫的,我們可以把地方上傑出人士的身影留下。
最近金門文史工作協會,正在爬梳金門的將軍錄,經統計有六十餘人,可說星光閃閃。這些人如進不了凌煙閣,起碼可以進村史館。明清兩代金門也出了不少文臣武將,但是保留下來的資料太少了,很多留於傳說。現在的社會資訊發達,及時保留一地的文物史料,對於後世將是功德一件。
金門是一個故事島,因為有歷史有人物之故,那就要看我門怎麼演繹了,如利用現有的場館,惠而不費,對於增進地方的文化建設,是有助益的;對於發展金門觀光,是有加分的;對於教育後世子孫,是有作用的。
金門強調文化立縣、發展觀光,遊客可以按圖索驥,到各村落的村史館盤桓一番。海明威說巴黎是可以帶走的一場文化盛宴,希望金門也是如此,讓遊客覺得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