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安平壺在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2,115
字型大小:

一種平唇、口沿不施釉,器身有明顯的拉坯旋痕,罐器內外施青灰釉或青白釉,因為在台南地區出土發現的較多,通常稱之為安平壺。早期台灣文物收藏及愛好者在金門本地,也收集到為數不少出土或出水的安平壺。
安平壺在澎湖、台灣從南到北皆有發現地點,關於用途有火藥罐、酒器、陪葬器等多種說法,台灣平埔族的西拉雅族(Siriya)將它拿來祭祀阿立祖(Arit)。17世紀海外的沉船或陸地遺址也常有發現,產地來自中國大陸。
明朝晚期金門人前往台灣者漸多,根據《巴達維亞日記》記載,1636年至1638年,二年之內,從廈門、烈嶼、金門等地至大員(Taijouan)來往船隻絡繹不絕,共計200多梯次,登錄有商船、漁船、販糖船、販絹絲船、戎克船等,除鹽、米之外,載滿陶瓷器、瓦、絲綢、砂糖、鹿肉、胡椒等交易貨物,可見當時金門與台灣的海上交通頻繁便利,荷蘭佔據台灣的熱蘭遮城(安平古堡),考古挖掘出土不少的安平壺。
有些金門籍漁船是前去台灣海域捕烏魚,出海以12月份最多,歸返時間為一個月。部分漁民最後定居下來,萬曆年間,前水頭人陳震遙,開基澎湖沙港,後代子孫繁衍澎湖各地。
金門五十郎派下許摯夫,可能在天啟年間,或者萬曆九年(1581年)遷至澎湖,稱為果葉許氏,其後裔遷居湖西鄉。之後許氏族人陸續大量遷移澎湖,族譜上都有詳細紀錄。
萬曆九年(1581年)金門20名洪姓鄉民來到澎湖,在今尖山鄉定居,以農業及漁業為生。
明朝滅亡的動盪,引發更多金門人遷徙台灣。崇禎十七年(1644年)金門人吳隆賽遷至今澎湖馬公市,後裔分居於五德里。
同年,金門人蔡鳴震,遷至今澎湖縣馬公市興仁里雙頭掛,稱為雙頭掛蔡氏,其六世孫蔡廷蘭為開澎進士,後裔分往東文、案山、井仔垵、湖西、鼎灣、西嶼赤馬等地。
順治十五年(1658年),金門人王鴨遷至今澎湖縣馬公市,稱為雙頭掛王氏。
永曆年間,金門人呂成都徙居澎湖東衛鄉,族人有西遷至西嶼小池角鄉、內垵鄉、外垵鄉,或南遷至今望安鄉,再遷至今七美等地,也有北遷至大赤崁、小赤崁者,稱為東衛呂氏。
順治十八年(1661年),有顏昌、嚴晉仲、嚴晉周等叔侄三人,自金門後浦遷至今澎湖縣白沙鄉,其侄後來分居西嶼鄉。
有些金門人跟隨鄭成功軍隊渡海來台,順治十八年(1661年)金門下坑人(今夏興)陳一貴居中洲莊(今台南縣學甲鎮),成為該地的大族,稱為中洲陳氏。子孫遍布台灣南部,尤以台南縣佳里鎮、七股鄉為多。
大陸與台灣兩岸學者一直關注安平壺的研究探討,都有不同解釋的話語權。鄭氏家族在金門從事37年反清復明行動,澎湖與台南是其重要根據地,恰好都是安平壺發現最多的地區。如今台南地區的明清古墓群中有許多是金門人,可以歸結到歷史文化的連結點,尤其更不應忽略安平壺在金門的事實現象。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