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家鄉魂斷南國
日頭赤炎炎,酷熱的天氣,是南國的恆夏。所幸處於赤道多雨,綠蔭處處、樹木參天,大片棕櫚葉競相伸展,微風徐徐,沖淡幾許熱氣。
洪星一襲白汗衫,下身寬鬆褲管,頸間繫條拭汗棉巾布,赤腳,兩眼茫然,注視前方。他一早起床,在「苦力間」(或稱「估俚間」)的木板上,已呆坐大半天,等待上工機會。
估俚間外的街道,摩肩接踵的不同人種,包頭巾的印度人,裹花布裙的馬來人,藍眼金髮的洋人,和大量的唐山人。灌入耳中的語言,如鴨子聽雷的番仔話,吵雜喧囂越牆來,開啟了一天的日常。幸有許多的金門人居住在此,洪星語言上較沒困擾。這些金門人,約莫於明末清初為生計「落番」來此,他則屬民國初年後的第二波移民,也是為討生活。
來此月餘,獨自一人時,不禁浮起離家前的一幕。倚柴扉送別的雙親,肚腹微凸、腳踩三寸金蓮走路巔巍巍的妻子,當他踏出家門,全家哭成一團。每想起這畫面,心裡就抽痛一次。
落番,路迢迢。他與村人渡船到廈門,等候多日,終於盼到船期下南洋。消息傳來,港口邊的大雜院內,所有等候的人憂喜參半,心口說不出的沉重,此去何時重返故里?此去,莫不是生死兩茫茫?
海水,潮汐漲落,無聲似有聲;月亮,陰晴圓缺,不知何夕,方得月圓?
船行海上,無數的月升月落,始終見不到陸塊。洪星首次離家出遠門,異鄉是遠方,也是一個模糊的影像。堪慰人心的是目睹村人的僑匯,帶來家族的溫飽,一種難以言喻的安全感與希望,克服了出洋的惶惶然。當他在甲板上遠眺一望無際的水天相接,方覺自己微渺極了。
海,時而平靜無波,時而驚濤駭浪,船身搖晃不已。低廉底艙,人眾擁塞,除了難聞的汽油味,尚有掩鼻難聞的是他人因暈船自胃囊吐出的食物臭酸味。
「到了!到了!」一陣歡呼,陸地看到了,原來是「新加坡」,它是當時東南亞的貿易樞紐。其實,大部分人是要在此等候,輾轉去的目的地──汶萊,它是烈嶼移民的大本營,為了等簽證,一幫人就暫棲息在港邊的「估俚間」。
斜斜的尖屋頂,牆面、樑柱甚至內部的大通舖,全是木片和木塊拼湊而成,唯一的水泥是地板,這就是俗稱的「估俚間」。初來乍到的新僑,暫居於此,旅社稱不上,充其量只是過渡期的簡陋住所,收費便宜,居住者大多是低層勞工。他們一旦有穩定工作,固定收入,便會遷出另外租屋。所以估俚間的人,如潮水般,來來去去。
洪星在等待期間,打零工,當海船的搬運工人,賺取微薄工資。他把自己交給苦力工作,以為擁抱一個希望的未來,殊不知踏上不歸途。
這天,原本他沒工可做,有人生病告假,工頭抓他當臨時工。他離家出外本就是為了賺錢,當然機不可失,喜孜孜地上工去。很快地搬完第一條船的貨,繼續往下一條船工作,倏地一陣風浪打上岸,這是他海邊長大熟悉的景象,不以為意。沒想到他一不小心,站個不穩,連人帶貨跌落海中,兩條船劇烈搖晃,如漢堡夾肉餅,緊緊地夾住他。
剎那間,巨痛如陣雨,紛紛打落他身上,淒厲的叫聲劃破天際:「俺父!俺母!我妻!我子!」最後一聲「我子!」中的那個我子,即是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年歲已高,終其一生,「爸爸」兩字,他一輩子沒機會喊過。但是,他仍以遺腹子的命運,挺直腰桿,書寫他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