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有通吃著魚脯頭 卡好死後一粒大豬頭
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將屆,金門各界「尊老、敬老、愛老」活動的新聞躍上台灣媒體版面,各鄉鎮公所備妥重陽紀念酒致送長者當賀禮,顯示了金門「敬老尊賢」的傳統價值及淳厚民風,是重陽節敬老的典範,堪稱華人文化之窗。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在告訴為人子女者侍親奉養要及時,以免長輩棄世後,思親之時再愧疚悔痛,為時已晚。某次,回原鄉安溪龍門,適有鄰居長者往生治喪中,宗親閒聊時說起「生時有通吃著魚脯頭,卡好死後一粒大豬頭。」的俗諺,讓我興起探索閩南鄉諺俗語的意念。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居住地區幅員廣闊,民間所累積之俗諺多不勝數;各個地區都發展出具有鄉土特色及貼近風俗民情的俗諺。閩南鄉諺俗語有鄉諺、俗諺、俚語、俚謠及俗語話等數種說法;根據鄉彥許丕華、吳家箴、林麗寬、楊天厚等所著金門鄉諺俗語的幾冊書籍,另參閱林和安編著的福建省南安市龍鳳中學校本課程教材「閩南俚語」所見,內容大同小異,是具有濃厚閩南生活色彩的俗語,為中華傳統民間文化智慧的結晶,在閩南等地廣為傳頌。
前述安溪龍門「生時有通吃著魚脯頭,卡好死後一粒大豬頭。」的俗諺,在泉州地區也有「生時吃燴著鹹菜頭,卡好死後一粒大豬頭。」「生時吃燴著菜脯頭,卡好死後一粒大豬頭。」及「在生奉敬一粒豆,卡贏死去拜豬頭。」的說法;在金門地區則有「前生(生前)吃一粒豆,較贏死了拜一個豬頭。」「生前吃一粒豆,卡好死了拜一個豬頭。」及「在生一碗糜〈粥〉,卡好死後燒歸袋。」(庫錢等冥紙)。這些話表現方式不一,都在警示世人,父母在世時,孝敬他們一粒豆子〈魚脯頭、鹹菜頭、菜脯頭或一碗糜〉,比死後才用豬頭在他們墳墓前祭拜更顯孝心,意喻行孝奉養長輩須及時而為;也就是說,對長輩生前微薄的奉養,勝過死後豐盛的祭典。
孝親敬老乃人倫之常,時代容有不同,道理則一。「飼囝無論飯,飼爸母就算頓。」「飼子沒論飯,飼老婆仔(奉養父母)算頓。」這是說,父母養兒育女,從不計較付出,而兒女侍奉父母,有些家庭親兄弟也要分日記餐;意指父母疼愛子女是天性,兒女侍奉父母就不一樣了。等而下之的是「在生沒人認,死後歸大陣。」意思是,老人家活著時,希望子女奉侍左右,子女卻互相推卸照顧的責任,等到老人家死去時又急著回來守孝,實則可能是貪圖遺產或想讓外人認為自己是個有盡孝道的人。
時代在變,有些觀念必須與時俱進。我們認為「父母飼咱生,咱飼父母老。」是理所當然,且奉行不渝。但是,「積榖防饑,養兒防老。」的老話,於今必須拆開來解讀,那就是「養兒防老」的觀念要調整,不奢求;「積榖防饑」的想法有必要,年老了還是得積點「老本」,以應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