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
人生的因緣際會,曾經聽過一些老兵講述1949年參與古寧頭戰役的故事。
1982年在馬祖服役,分發至陸軍249師龍虎部隊,前身是抗日時由青年軍組成的陸軍201師,所屬單位素來以治軍嚴謹、戰術戰技超前聞名,這一切應歸功於連上有二位士官長督導訓練,他們都曾經參加古寧頭戰役。
嫻熟60砲武器操作的顧明士官長,務實作風,嘴吧總不饒人。我的兵籍資料袋被貼上「訓練與吸收」的備註紙條,看了人事資料,士官長建議連長先送我到幹訓班,結訓後再與他共守第一線海防,一個監控及阻止對面梅花島水鬼摸上岸的班據點。他講述剛從大陸上海撤退要往基隆港上岸前,上級突然通知,規定所有部隊人員都要先繳槍械,通過安全檢查後,才可以上岸。他們忿忿不平,若無忠誠之心,何以跟著國民政府一路拚死不降轉進台灣,這項措施,讓一些人私下直接將武器丟棄基隆港外海;登陸後受不了長途奔波挨餓,馬上脫下防寒大衣,與碼頭的攤販換取香蕉止飢。
湖北松滋籍的龔儀銘士官長,做事較沉穩圓融,我剛受完無線電譯電通信訓練,正式接的即是他的參四行政業務,起初還猶豫不想承當此重任,士官長從小房間拿出個人因古寧頭戰役頒發的勳章、獎狀。他說部隊到台灣整編訓練之後,立即被派往金門,分發到古寧頭一帶駐守。10月爆發古寧頭戰役,共軍登島即向內地流竄,身處第一線的青年軍死傷最慘,後來國軍大舉反攻,由外至內通通殲滅,共軍與青年軍的服裝顏色相似,戰火波及敵我不分,一些無辜者亦慘遭犧牲。
他跟著部隊無數次輾轉台灣及金馬外島,從熱血青年的抗日新兵到久經戰事的老士官長,只有政府頒發的「戰士返鄉授田證」一張紙的盼頭。想想離開家鄉已經超過30年了,預計返鄉遙遙無期,下定決心在異鄉成家傳後,由同袍介紹娶了不識字的小姑娘,不久之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字中有一個「華」字,以示不忘中華兒女之意。又聽說國軍有配置房屋方案,提出申請會很快分發下來,而不是僅按月請領眷屬補助金及房屋補助費津貼,可以擺脫租屋過日子的生活。只是隨部隊移防馬祖,交通比較不方便,加上行政職務繁瑣,常常分不開身,回家探望妻兒,希望有人負責接他的業務。因為我的交接,他借調到山海一家招待所,每月去財勤隊結報餉冊時,都會順道探望他,說說連上的狀況。
1984年,部隊由花蓮移往台中車籠埔光隆營區集訓,準備6月16日參加高雄鳳山陸軍官校,慶祝黃埔建軍60周年的全國國軍體能戰技測驗。龔士官長特意撥空帶我到十軍團中興嶺附近,探望他在金門參與古寧頭戰役的一群老戰友,當士官長介紹我是金門人時,他們南北參雜的各省口音,熱切地詢問金門的現況;只是那天聽到最多的是部隊生活敘舊,以及某某人又過世的消息。
古寧頭戰役經過70年後的感想,祈禱家鄉永遠都能遠離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