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快哉
我在新北深坑家中有一幅中堂「不亦快哉」,是民國七十六年我初當記者時,主跑文建會,剛好那年初文建會在藝廊舉辦新春試筆活動,我請書法大師張光賓用小篆寫的大字,民國四年出生的張大師,如今已是高齡一百零五歲的人瑞,這一幅墨緣卅多年來一直懸掛在我家牆上。
我喜歡「不亦快哉」這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讓人心曠神怡,考據這句話的由來,是出自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宋玉寫的文章《風賦》,宋玉陪著楚襄王在蘭台宮遊玩時,一陣涼風吹過來,楚襄王「披襟當風」,讚嘆說:「快哉此風!」後來「披襟當風,不亦快哉」,就成為表示自得意滿、洋洋得意的一句話。
宋代大學士蘇東坡的詞〈水調歌頭〉(快哉亭作)引用它末句有:「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把它引用得更加傳神,更加意氣風發。
要了解「不亦快哉」的涵意,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明末才子金聖嘆寫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金聖嘆是一位奇才、怪才,他把中國文學上六本名著《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逐一論述批評,稱為六才子書;可惜現在只存他批點的《水滸傳》的第五才子書和《西廂記》的第六才子書其餘儘迭失。他在點評西廂記拷紅時,寫下了卅三則的「不亦快哉」而名傳天下。
仔細分析金聖嘆的卅三則的「不亦快哉」,其實就是他生活的寫照,但凡他看得高興之餘,就來一句「不亦快哉」,所以像夏天切西瓜、十年逢故友、還債、看人斷風箏、讀髯客傳等,他都可以來一句「不亦快哉」,也可以看出他的真性情與快意人生。
民國時期的幽默大師林語堂特別欣賞金聖嘆,所以把這卅三則「不亦快哉」還翻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國家認識我國這位奇才,後來他自己也仿照此例寫了「來台後的廿四則快事」,寫了他自認得意的「不亦快哉」。另外已故散文大家梁實秋教授也認為金聖嘆「快人快語,讀來亦覺快意。不過快意之事未必人人盡同,因為觀點不同時勢有異」,所以他寫了一篇「不亦快哉」的文章,寫他日常生活碰到的九件小事,結語一樣是「不亦快哉」。
前幾年才過世自稱李大師的李敖,也用玩世不恭的態度,把他的人生體驗用卅二則「不亦快哉」呈現出來,像「看自己出書,看朋友出獄,看高手出招,看敵人出醜,不亦快哉!」「可使初戀情人誤以我為痴情種子,後悔當年沒有嫁給我,不亦快哉!」「愛情是一種病,久病成良醫,不亦快哉!」有些話倒是深得我心。
我不敢狗尾續貂,但對「不亦快哉」這四個字則情有獨鍾,因為看到這四字心情大好,所以引為座右銘,時刻在側提醒自己,不要被煩惱的事左右自己的情緒,任何事退步想一下就好,看開點就好,有好笑的事就儘情去享受,所以宋朝無門慧開禪師所寫的一首偈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我常拿來當早安的問候語送給大家。
前些日子,我跟建商合蓋的房子落成,四樓留了一個書房,一直在思索給書房取個名字,最後決定要接續完成我三十年前的夢想,把書房取名「不亦快齋」,我請書法大師孫國粹幫我寫了一幅字,再請地區知名雕刻名家李錫福先生(李錫福刀與筆的對談集人展刻正在文化局展出)幫我刻一塊直匾掛在書房門口,人到中年,萬事無求,戲作一詩曰:「人過中年意境新,華屋落成喜盈門,蒔花養鳥兼戲魚,不亦快齋作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