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名與利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台山。
點閱率:2,352
字型大小:

有一次,唐徽宗來到長江畔的金山寺參訪,登上高樓,遠望江中往來的無數船隻,因為看得有趣,就問該寺住持黃櫱禪師說:「江中有這麼多船隻,可數量有多少?」禪師回答:「有兩艘。」徽宗覺的禪師的回答很奇怪,就問他什麼意思?禪師恭敬地回覆:「稟報聖上,其一為名聞之船,其二為利養之船。」江中來來往往的船隻雖不可勝數,然而追根究柢,不過為名譽、為利益而隨波逐流罷了。
「名」人人求,「利」人人愛,從道理上來說,並不是罪過。《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看來孔子也愛名,所以子路有點不服氣:「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意思是說:「有必要這樣嗎?老師也真不切實際(迂),真正做事,何必去求名、正名呢?」
孔子一聽火大了,立即訓斥子路:「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直白講就是:子路你這小子,真是粗鄙、水平不高啊!你應知君子對不深入了解的事,是不會隨便發表高論評斷的。」接著又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從孔子這番話,我們看到了因為「正名」而來的蝴蝶效應,所產生後續震撼力與影響力。要知道,名分不正,說出來的話就不能合理、沒有說服力,做事便不能成功,做事不成功,禮樂便無法推行,禮樂無法遍及家國,立法制度就不會得當周延,國家便亂無章法,百姓將無所適從;可見「名分」是如此重要,最後孔子補上一槍,警告子路:「君子對自己所說的話都不敢隨便、苟且的。」當下,子路就閉上嘴巴了。
話說回來,子路心裡對「名」的認知或許有他自己的價值觀,就像當今社會有些人用某種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其內心並非真正為他人服務,而是利用類似慈善或政治活動場合去達到沽「名」釣譽的目的,這種虛偽的「名」,不值得鼓勵和學習。還有一種人,則是因為「盛名之累」,而避之唯恐不及,名氣太大了,遠遠超過他的實力,難應眾所要求,造成壓力和災難,最後只好隱姓埋名、消失在人群之中。
所以正其道,得其名,以名行事建功,才是恰如其分,擁有「名分」的正確道理,也會獲得人們真正的肯定與讚揚。
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上一句話講得灑脫,下一段話說的實際,一個人身無分文,確實寸步難行,所以大家都想成為有錢人,是很實際的想法,要如何成為「有錢人」?方法很多,個人條件也很重要,追求利是人的根本天性,但最大的差異是個人的滿足感,和使用追逐財利的方法是否正確,古有名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中國人把一生的獲利分為正財、偏財、橫財三種,憑個人勞力勞務工作,得到應有的報酬、財富為正財,偏財通常是因為正財附帶而來的,例如工作獎金,或以正常的方法去投資額外獲得的利益皆屬偏財;此外,還有一種是不合理的僥倖、或有些類近於非法所得,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麵包,是不勞而獲的錢財,像是中彩券、走私暴利等,則稱為橫財,而中國有句老話說:「辛苦錢,萬萬年」,此言不假,只要是靠身心勞力賺來的辛苦錢,通常都能保存得久,是以維持生活平安無虞,反之一些走偏鋒、取得暴利的橫財,或因不勞而獲,在一夕之間成為千萬、億萬富翁者,卻往往在一段時間後,大多是財盡糧空的下場,台灣也有句俗諺:「僥倖錢,冤枉賠」,這些話都在警示世人,莫貪非分之財,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努力工作,付出精神體力賺來的錢最實用,也最安心。
我看奧斯卡金像獎的名電影《阿甘正傳》,其中有一段,是生病中的媽媽,對阿甘說:「兒子,錢夠用就好,拿來炫耀不是一件好事。」這是極發人深省的一句話,社會上有許多人終其一生,不擇手段,追逐著名和利,最後還是不能滿足貪慾,遺憾而終,殊不知這些執著,終非個人能長久擁有,正其名、畢其功,不為一己之私,行善濟世,則名與利也可創造出人類進步的最高價值。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