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三馬林達的金門社群
印尼群島為昔日金門移民出洋地之一,包括水頭、後浦頭、後水頭、陽翟等族之移民前往東加里曼丹的三馬林達(Samarinda, Borneo)、麻里峇板(又稱峇里吧板,Balikpapan, Borneo)、爪哇島巴達維亞(雅加達,Batavia, Java)、泗水、蘇門答臘島的棉蘭、邦加島及勿里洞島、吉里汶等各城鄉地區發展。此外,在金門僑刊《顯影》中,也記載了峇趙紐埠(Bataeretno, Java)、干那低(德那地,Ternate, Mulukken Celebes)、三寶壟(Samaiang)、荖聿(戈沓峇汝,Kotabaroe, Borneo)等城市的金僑,分布甚廣。
其中,東加里曼丹是印尼在婆羅洲島加里曼丹地區的五個省份之一,三馬林達為其省會。三馬林達源自印尼語「沙馬蘭達」(Samarenda),意思是「同樣高」,因為以前當地的房屋都是建築在水面的木筏上,房屋基本都是一樣高矮,逐漸演變為地名,因此又稱「高低」。
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的翁海穎博士是水頭黃輝煌家族的外曾孫。她對於祖鄉金門存有濃厚的感情,曾多次返回尋根,並嘗試了解昔日移民家族的事蹟。我和她在金門、香港多次見面,她提供了她的伯父、從印尼遷居香港、同時也是香港金門同鄉會倡議發起人之一的黃定堅手稿給我。在這份回憶錄中,黃定堅的一篇〈印尼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文章可略知三馬林達的風土民情,以及該地金門社群的初步狀況,也介紹了一些鄉僑人物。文章摘錄於後。
「東加里曼丹較早有鄉人足跡的是三馬林達市。該市歷史悠久,是東加里曼丹省首府。因為它扼馬哈甘河咽喉,是沿河土特產和日用品進出口港口城市。漫長的馬哈甘河盛產樹膠、點碼土、魚干、藤條、木材等。這裡河寬水深,離海口不遠,可停泊三四千噸客貨輪。附近有羅古汝煤礦產,沿河大小鄉鎮有數十個。大概是本世紀初,就有金門前水頭鄉黃清泉在該埠經營「魁元公司」。當時黃清泉鄉親也受荷蘭殖民地政府委任為當地僑領「公司」(「公司」一職類似「鄉長」,專為華僑簽證各類證件,幫華僑伸張正義,仲裁糾紛等等。此職權1949年印尼獨立後取消,改由中華總會辦公室負責)。
到三十年代,黃清泉子孫改營他業,此時金門同鄉有蔡世耀的「德成」號。莊金鎗兄弟的「振源」號,黃積玉兄弟的「利源」號及黃祝恭的枋廠。有些鄉親經營小亞弄店、豬肉舖,有的當碼頭工廠或編織大藤條的家庭手工業者,還有川行丁加廊、羅古汝的小火輪船長林錫晉、黃天祥鄉親。當時三馬林達金門同鄉約有四五百人,到六十年代增至近千人。1940年由黃積玉、莊天為、莊金鎗、黃祝恭、蔡世耀等倡立金門公會,宗旨是聯絡鄉誼,發揚合作互助精神。在當時金門公會會所內,設有數間宿舍,接待外地來達埠探親經商的鄉親投宿。」
在這些描述中,我們初步可以了解,來自金門水頭的黃清泉(又名君魁)應是僑居三馬林達首位致富的商人,同時也被荷蘭殖民當局委任為當地華人的領袖。據信由他開始,水頭及其他村落的金門青年,絡繹不絕地南來謀生。他們團結互助,組織金門公會,並從事各行各業。印尼金僑們在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持續將海外所得匯回金門,造就了今日豐富多元的僑匯景觀。
三馬林達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廟宇是建於1903年的天儀宮(THIEN IE KONG)。這座廟宇是由黃清泉倡議興建,內殿主祀天上聖母、玄天上帝與山西夫子,陪祀南海觀音、大伯公、虎爺等,迄今仍香火鼎盛,是當地華人的精神寄託。廟宇建築移植了閩南建築的特徵,神龕、神案的雕刻十分精緻,應該是當年南渡匠師的傑作。鄉僑社群的跨境流動與文化交融,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它不僅關乎歷史的回溯,而更是認同與歸屬之所繫。